合肥市第七中学教师通过科大讯飞VR情景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查看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情况
中铁四局集团物资公司“智慧仓储”基地生产调度中心监控大厅
由中国科大研发的第三代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
中国移动5G智能试衣镜
5G规模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已累计完成5345个基站建设,初步实现重点地区、热点地区网络覆盖;
工业互联网跑出加速度,拥有安泰科技、科大智能、合力叉车等国内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万家企业实现“登云”;
城市级数据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全力打造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中网科技(安徽)云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实现E级(百亿亿次级)运算能力;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卫生健康等领域应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实现高质量供给和服务能力。
……
2017年,合肥市确立了把合肥建成数据平台设施完善、数据资源集约利用、数据产业蓬勃发展、数据创新能力突出、数据保障体系健全的数据强政惠民兴业典范城市的目标,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城市协同和智能中枢,整合汇集政府、企业、社会、互联网数据等,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系统规划设计
凝聚数字经济核心动力
以大数据、云计算驱动现代化城市治理,为大势所趋。
合肥市着力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断加快数据资源采集与汇聚,完善数据管理制度,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开放共享,凝聚数字经济核心动力。
2017年8月,合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合肥市数据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省率先成立数据资源局,统筹全市数据资源和信息化工作。9月,数据中台(数据共享交换核心枢纽)正式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城市“数据湖”。
2019年3月,合肥市依托政务能力整合支撑平台启动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运营中台建设;4月10日,合肥新一代政务云正式发布;6月28日,安徽省首个城市区域大脑,数字蜀山——蜀山融·数字中心正式发布。
2019年12月13日,2019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峰会暨长三角(合肥)数字经济一体化开放应用场景峰会“合肥之夜”上发布了《长三角应用场景开放合肥倡议》,并邀请上海、杭州、南京共同举行长三角城市“一码通域”启动仪式,通过实现“多码互认”,逐步打通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实现长三角城市间居民数字身份互认,强化区域联动。
……
截至目前,市级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完成建设,共汇集数据230亿条,完成身份证、不动产权证等178类、2407万份电子证照的制证工作。
数据汇智,浇灌智慧惠民之花。
2017年2月,合肥市正式印发《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提出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统揽,以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为目标,推进数据资源的汇聚、开放、共享,实现大数据关键技术创新和公共治理突破。
2017年9月,合肥市启动数据中台建设,依托数据中台实现数据资源在国、省、市、部门间的共享交换,建成以五大平台(基础支撑平台、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数据治理平台、政务数据开放平台、政务数据开发平台)为支撑,两套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市数据资源局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台,推动全市各部门政务数据的接入,治理、共享、交换和开放,构建完善的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8家单位和10个县(市)区、开发区在数据中台上编制上线了4829类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总共治理完成73个部门2305张数据表。打通全市近200个信息系统,归集230多亿条数据,已基本完成跨系统、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省、市、县各级单位共申请数据资源1859次,审核通过1328次,为全市公积金核验、中小学报名、不动产登记等省市重点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新基建加速布局
构建智慧城市大脑
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2018年获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秀城市,建成4G基站7864座,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320万芯公里,实现中心城区和近郊(县城)4G网络覆盖率达98.7%;5G基站已部署5345个,完成5000余个NB-IoT物理站点部署,实现市区物联网全覆盖……截至目前,合肥市持续贯彻落实“网络强国”和“宽带中国”战略,网络设施加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城市大脑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拥堵指数、道路拥堵排行、当前在途……在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的“合肥交通超脑”大屏幕上,这些信息经过后台分析后,交警部门可随时掌握最新情况,优化指挥调度。“过去堵点多靠人工判断,现在则由数据说话。”据市交警支队民警王飞介绍,通过分析挖掘,交警部门已发现常发拥堵路口103个、拥堵路段67条、拥堵区域4处。
合肥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创新,建设以“智慧合肥”安全城市云资源平台为中心的新一代政务云等,积极构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智慧“城市大脑”。
“面向政府治理、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网络安全、医疗健康、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众多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场景生成落地,为市民带来智慧新体验。”合肥市数据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中台打通了数据共享交换通道,能力支撑平台支撑起了“智慧合肥”的城市运营。
2019年,在全国城市大脑建设大潮中,合肥市率先开展政务信息能力整合支撑平台建设,迈出了探索步伐。这也是安徽省首个政务信息能力整合支撑平台。该平台围绕“强政 慧民 兴业”三大主题,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业务信息化能力,实现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和规范化应用服务。在这个平台上,全市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可视化大屏的方式呈现,实现了全市政务资源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应用一盘棋,使得政府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据市数据资源局负责人介绍,能力支撑平台聚合数据、共享技术、协同业务、赋能应用,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数据资源为材料、以数字服务为产出,是城市大脑运营中枢平台。自2017年9月建设至今,全市已实现20多个重点应用领域2000多类数据共享、技术共享、业务协同需求的统筹管理和统一响应,高效有序地为合肥市住房保障审核、不动产登记办理审核、合肥通社会综合服务等应用组织服务生产和运营,共计减少137万多次材料提交及审核工作。
目前,合肥市以“三大设施”为重点的“新基建”正加速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累计完成5345个5G基站建设,初步实现重点地区、热点地区网络覆盖,超2万个5G基站、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智慧合肥“城市大脑”加快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对“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建设交通超脑试点,试点区域通行延误时间减少20%;创新基础设施方面,量子创新院、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类脑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项目正在建设。
绘就智慧蓝图
政务服务更便民
今年3月6日晚7时许,随着第一笔税费的成功缴库,合肥市不动产交易登记跨入税费“一卡(一码)清”时代。“不动产交易登记涉及税、费缴纳,传统模式下,税费分别由税务、财政部门收取,且以线下为主。”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骆昌鑫介绍,如今申请人可通过线上、线下扫码或刷卡等方式,实现税费统一缴纳,全面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业务“不见面、零接触”办理。
合肥市通过有机融合数据、技术、业务三大智慧应用基本要素,让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实现数据资源有效分类、技术资源充分共享、业务服务高度协同,促进了业务部门服务应用相互衔接,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全市一朵政务云,政务服务更便民。
据市数据资源局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弓介绍,政务云是指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机房、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应用支撑、信息资源等,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高通用性、高可扩展性及快速、按需、弹性服务等特征,为政府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系统、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标准化“数字服务超市”,“合肥政务云”创新管理模式,对全市各部门、各县(市)区、各开发区的云计算资源进行“统筹建设”,并实现“统一监管”,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一站式数字管家服务,提升信息化从建设到托管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创新服务模式,各需求方可以用“网购”方式采购服务,在后台形成服务订单,由专业团队配送至各需求方进行定向服务。同时,采用新技术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关键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已迁移上云29家单位42个系统,24小时不间断支撑了合肥城市中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康码、药店管理等多个全市重大重点信息化平台。
数据跑路,为政府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疫情期间,市数据资源局发挥合肥市数据中台作用,通过数据中台共享交换数据1369.5万条,其中市级交换数据481.3万条,省市交换数据888.18万条(含返/来肥人员健康登记、合肥申领安康码数据、每日健康打卡数据、安康码颜色变更记录等);助力“一网通办”,共减少市民和企业98万多次跑腿,真正做到服务“不打烊”;重点支撑安康码(合肥)应用,截至4月27日,全市共申领“安康码”811.67万人,开通各类检查核验点5.59万个,实现扫码核验7814.67万次,为群众出行和企业复工复产带来极大便利。
加速汇聚各类数据,着力推进数据应用。
目前,合肥市正在推进全省首个交通超脑建设,每天接入数据1.9亿条,试点区域通行延误时间减少20%;在合肥高新区建设全省首个区域经济大脑,为2218家企业精准推送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7214万元;打造“城市超脑”,全力推动雪亮工程、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卫生云平台、教育云平台等一批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综合交通管理、卫生和教育等信息化支撑应用体系;逐步推进政务、交通、市场监管、地下管网、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健康医疗和科技服务等主题数据库建设。
试点创新试验区
健全数字经济产业
“城市大脑”汇聚了海量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比如,线上教育,合肥市教育云平台实现城乡常态化应用,探索推广“网课”教育模式,可提供海量、普惠、优质学习资源服务;线上医疗,“城市大脑”支撑卫健系统推进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医疗机构提供在线疾病咨询、在线会诊和医疗、电子处方流转等线上医疗服务……通过“城市大脑”建设,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目前,合肥已聚集了科大讯飞、安徽电信、思特奇、科大国创、天源迪科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通过各类应用开发,助力企业技术迭代、模式复制、业务拓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大势所趋,是“数字江淮”建设的必要抓手。
2019年11月,包河区、蜀山区最终选定为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区域。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合肥市将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支持试验区率先开展数字经济创新试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样板。
其中,支持包河区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开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等创新实验,加快推进5G网络部署与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助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高价值区域;支持蜀山区实施“数字蜀山”战略,探索政务数据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流通与价值挖掘,高标准推进区域城市大脑等新一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智慧园区试点,促进优势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数字城区。
先行先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三年建设,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基本形成创新资源高度配置、融合应用先试先行、数字产业特色集聚、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创新试验高地、应用示范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记者从市数据资源局了解到,合肥市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136”发展行动计划(以数据资源为核心驱动,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等3大体系,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突破、数字产业化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6大重点任务),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合肥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本报记者 苏龙鹏/文张大岗/图·
新闻推荐
狭小空间垂直救援打通两层楼板后,救出被困者狭小空间横向破拆救援建筑坍塌救援建筑坍塌救援生命探测仪搜救破拆楼板狭小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