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琳琳
安徽省第五批援助武汉医疗队100名队员,于2020年2月15日凌晨接到指令,当日完成集结,下午出发并于当日抵达武汉。这支队伍中,共产党员占比50%以上,是一支敢于挑战困难,能打硬仗的队伍。
“与患者一起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
“我们接管的武汉体校方舱医院,在投入使用前尚在建设中。安徽医疗队迎难而上,克服了很多困难。”想起武汉的抗疫时光,安徽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鹏感言。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领队,同时兼任方舱医院医疗技术专家组组长,张鹏深知担子有多重。
安徽省第五批医疗队共计接管武汉体校方舱医院200张床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方舱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张鹏牵头成立急救重症组,制定医疗大查房制度、院内会诊制度、出院患者专家组审核讨论制度。
“护理和心理辅导并重,保障患者健康”。医疗队为患者带去平时节省下来的牛奶、水果、零食,帮助患者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医疗队带去药都之乡亳州的药膳,提供给每一位患者香包;医患一起打太极拳、一起练习华佗五禽戏、一起做广播体操……这些举措赢得患者们的点赞,医疗队共收到舱内患者联名感谢信5封,感谢信93封。
自2月22日14:00开始收治病人,截至3月8日15:00送走最后一批病人,安徽医疗队在武汉体校方舱医院累计收治病人265人,重症转出77人,治愈出院188人。
“红”是这支队伍的底色。“在前线,不少战友在党员同志的感召下,纷纷申请入党,经过组织认真考核及支委会表决同意后,37位同志发展为积极分子,4位同志发展为预备党员。”张鹏说。
“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分希望”
“来到武汉,第一感受就是‘九省通衢’的繁华城市此时的孤独和无奈。到了机场,坐大巴穿梭整个城市,就像在静止的画面里流动,马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最醒目的抗疫标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安徽省第五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梁惠说。
巾帼不让须眉!安徽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有70多名女性,而梁惠是年纪最大的那位。
梁惠还记得进舱的第一天,按规定穿戴好各种防护用品之后,10分钟不到,她就胸闷、浑身出汗不止。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梁惠常常给自己打气,“我们多一分努力,病人就会多一分康复的希望。”渐渐地,她总结了进舱小窍门,上班前2小时不喝水、用创可贴保护面部受压部位、用酒精擦拭护目镜防起雾、练习自我舒缓的方法等等。
“我们在医治的同时,还要做好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用耐心和爱心去宽慰他们。”梁惠说,她和同事们常常在防护服上写下给患者加油的话,在患者病情允许范围内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三八节期间为病人带去鲜花、水果和千纸鹤,和他们同唱《我和我的祖国》……
“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
“出发时,大雪纷飞,向父母隐瞒了我去疫区的事,也没让丈夫和孩子送别。”2月15日,对安徽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王俊来说,永生难忘。
“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团结一心,我们能战胜一切。”回想在武汉前线战斗的日子,王俊说,这句话是对那段日子的总结。她对舱内的患者彭女士印象深刻,“彭女士7岁半的儿子,独自一人在酒店隔离。疫情期间,孩子的奶奶去世,而爷爷、爸爸、妈妈又被隔离在不同的方舱。孩子的外公、外婆也由于长期的慢性疾病,无法照料孩子。当我知悉情况后,向组织反映了有关情况。但由于我是入舱人员,不能亲自安慰那孩子。经过方舱医院领导们和社区沟通后制订了新的照料方案,后来妈妈终于康复出舱和孩子团聚了。”王俊回忆道。
“舱内116床的小伙子,是一位转运患者的志愿者;124床的阿姨,一位外科大夫;148床的阿姨,单肺全切,充满对生命的希望;133床的小女孩,生病中仍然坚持学习……”王俊的战“疫”记录本上,是一段段真实而又宝贵的记忆。
驰援武汉的经历刻骨铭心,王俊说,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她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安徽日报》2020年4月20日第二版
新闻推荐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修订后的《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最新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Ⅳ级、Ⅲ级响应条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