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西汉高速的皇冠八宝安置小区。
图/文 王建 唐世斌
初秋时节,深入秦岭腹地宁陕县乡村之间,一个个青山环抱、山水相依的陕南移民安置社区如明珠般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最为美丽的画卷。
“我们真没想到能住上环境这么好,交通这么便利的小区,和城里的没啥区别。现在拿到钥匙的都在陆续装修,估计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住进新房了,能住到这样的房子,我们很知足了。”9月6日,在宁陕县江口镇西关移民安置小区,正在给新房装修的80后小伙杨保,一提起搬迁的事,满脸流露出开心的笑容。他说自己是该镇新铺村的村民,旧房子都建在山上,以前条件很艰苦,平时下一趟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要遇到下雨,根本下不来。现在小区就建在210国道边,出门特别方便。尤其是搬进的小区有幼儿园,旁边还有小学、中学,最头疼的孩子上学问题都能解决,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现在的新房是105个平方米三室的,全家人足够住了。
据了解,该小区是宁陕县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的陕南避灾扶贫安置社区,分两期建成,共安置186户,一期共二层单门独院型建筑94户,二期的两栋六层建筑92户,另配备商铺建筑20套。整个小区建筑风格以陕南代表性的白墙黑瓦徽派风格为主,高低错落有致,小区内基础设施完善,街道开阔整齐,绿化亮化到位,小区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美丽如画。
“十二五”期间,宁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紧紧抓住陕南移民搬迁的政策机遇,全力以赴,精心部署。全县结合“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文化兴县”战略,围绕“一个中心点(县城)、两条基本线(西万路和西汉高速)、四个重点镇(梅子、筒车湾、广货街、江口)、五个功能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区、重点项目区、避灾扶贫搬迁社区)”的布局思路,统筹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出了“政府+企业+农户”的搬迁模式,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宁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移民搬迁安置4716户14618人,占计划6712户的70.26%。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43个,集中安置4156户12638人,集中安置率88%。2014年获得省政府移民搬迁先进县称号。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全省重大的民生工程,如何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宁陕县做了有益的探索。
坚持一把手主抓,工作推进常态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和项目镇服从大局、通力配合。坚持实行领导抓点、部门帮建的工作机制和季督查、月检查、分片点评推进的督查机制,抓好安置点对象甄别、规划选址、审批手续、设计招标、资金筹集、工程监管等各项具体工作。严守占地面积、建房面积、建设成本、补助到户四条红线,严把对象审定、工程招标、信息录入、资金管理四个环节,促进了搬迁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移民搬迁“一城两线四镇五区”的布局思路,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提前布局产业园区,发展龙头企业,让移民群众能就近就业。努力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群众”。
坚持挖掘潜力,资源利用最大化。该县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合力建设移民安置小区。4年来,先后吸引海荣集团等6家旅游开发企业与政府合力建设了6个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实现了群众不出钱并补贴家电、家具等方式居住安全适用新房的目标。同时,要求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和建成后的就业岗位优先考虑移民户,使搬迁群众能就地增收致富。
坚持避灾扶贫,综合发展均衡化。坚持把移民搬迁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去谋划,统筹发展,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了移民搬迁工作的综合效益。根据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把移民搬迁工程打造为乡村旅游的精品,努力创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避灾扶贫搬迁新型社区。
“让社区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要真正把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放在“落实生命至上、避灾优先的安全工程;改善生存条件,加快脱贫致富的扶贫工程;实现住有所居,提升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先导工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这就是宁陕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搬迁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和行动指南。展望未来,一种全新的幸福生活模式正在走近更多的群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同敏通讯员谭海波)读者买书,读后可到县图书馆报销购书款?这种让人感到惊讶的事,已成为宁陕县一项创新的惠民举措。宁陕在推进“文化兴县”战略中,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去年6月...
宁陕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