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患者在县医院白内障手术后康复。
本报记者 韩秀峰 武丹
面对三秦父老的安康和期盼,2015年,陕西省卫计委针对“大医院病人扎堆、小医院门庭冷落”的全国性困扰,牢记责任,自我担当,不歇脚,不减势,找准突破口,开出对症方,使医药卫生体制向服务患者的方向倾斜。半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指导下,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使得“分级诊疗”在全省稳步推进,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资源能力加强,全省分级诊疗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为了早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康复回乡镇”的设计目标,陕西医改正在学科建设和体制建设上探索新路,全力以赴将人才引向基层,留在基层。
让全科医学解决首诊分流
去年,省政府副秘书长、卫计委主任戴征社带领一批医务人员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考察,在一家8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里,他们被对病人有序接诊、分流的60位全科医生所震动。后来的考察研究发现,在欧美国家先进的医疗体制内,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数量已经是各占一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全科医生数量已经超过了专科医生。而在国内,全科医生的比例却差得很远。
面对悬殊的差距,戴征社认为,单纯依靠向下指派专家坐诊进行分级诊疗并非长久之计,“要想强基层,还要依靠全科医生体系的建设。”他认为,全科医学科不仅承担本院全科诊疗工作,更负责指导基层科学首诊,承担上转下转协调工作,是保证双向转诊顺畅运转的重要壁垒。
于是,“结合分级诊疗,首诊必须在基层”的指导理念,陕西省将开启全科医生制度的序幕。
针对基层缺少全科医生的现状,陕西省整合“三万工程”、规范化培训、订单培养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在交大一附院设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将一部分准全科医生率先投入基层,满足“每一个基层医疗单位都有2名以上的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全科医生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全科医生集体倾斜,使其充分发挥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
省卫计委与教育厅共同研究决定,将“医教协同”写入“十三五”医学教育规划中,计划调整西安医学院、交大医学部等医学院校的学科设置及数量,设立全科医学系,从教学的角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在高职学院开设临床大专班,加快社区、乡镇、村卫生室的医学大专生的培养。据了解,到2016年9月1日,陕西省有关院校将开设全科医学系、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此外,交大一附院已评选出32名优秀健康宣教师进行群众的健康教育管理,随着全科医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大卫生格局即将真正覆盖全省。
把人才留在群众身边
25岁的杨亚丽毕业于护理专业,三年前被调到家乡安康宁陕县江口镇卫生中心,两次到西安、户县参加腹部B超检查的培训,学得了一身好技术。但是,由于“护理专业不得考取医技资质”,限制了她才能的发挥。眼看着镇卫生中心设备齐全了,B超、心电图的常规检查都可以做了,却因为没有人才和技术难以开展操作,杨亚丽只能干着急……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医院病患日益增多,技术性医务人才却流失严重,加上“赤脚医生”、“村医”的逐步消亡,农村医疗网底无人承担,“基层留不住人才”成为全国分级诊疗的最大挑战。
为了培养人才,陕西省鼓励医疗机构纵向协作,利用政策指导医务人员流向。为此,大力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和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规定每所三级医院至少要与2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每所县级医院要与2—3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一体化管理,上级医院下派优秀骨干到基层支医,下级医院推荐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走下去”帮教,“送上去”培养,基本形成了“全天候”指导和学科共建为核心的帮带机制。
“分级诊疗,首先不能让下到基层的医务人员受到经济上的损失。”正如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立勋所说的那样,为了避免基层多年培养的人才在体制内被调派上层,也为了避免基层优秀骨干不堪经济压力主动流向上级医院,将人才留在基层,陕西利用经济杠杆撬动医务人员流向,灵活操作人事分配制度,用改革增强基层活力,提升基层吸引力。
据介绍,下一步或采用由县医院统一将新招收的医务人员分派到基层,并制定考核机制,年评年选,调动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或将基层医生薪酬提至高于上级医院同级职称,并根据考核加重比例,变相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收入,坚决打破“大锅饭”,用激励机制促使医务人员安心在基层工作,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使每一个患者得所医
“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好的问题。”黄立勋认为,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和重点任务,是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尺,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然要求,更是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治本之策。
为此,省卫计委要求,各单位及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坚决摒弃畏难情绪、本位主义思想和小集体利益,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分级诊疗任务,努力实现群众科学合理就医的目标。
在经济上,严格执行差别化报销转诊,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认真落实累计起付线政策,主动告知患者医保政策调整情况,尽量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为基层提供方便。
在配套支持上,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根据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制定诊疗病种目录和指南;增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品种和数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满足下转患者需求;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要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远程诊疗……
为了能够让老百姓适应新的就医程序,转变传统的就医观念,省卫计委深入一线考察、调研,带头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把各项政策做细做实,有效调动起各种资源,为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近期内,我们是解决分级诊疗的支撑问题,长远上,我们则是要实现医疗模式的转型问题。”在全省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王莉霞指出,医改是一个耗时长、工程量大、全局性的利民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脚踏实地地调研,事无巨细地实施,才可促进整个系统的提升和改观。
今年6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建设“健康陕西”的要求下,省卫计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集思广益,提出“分级诊疗”医改新方案,并且满腔热情、竭尽全力持续推进落实工作,为群众健康提供保障。为科学分配优质医疗资源,全省各级医院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优质医疗资源积极下沉,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000家,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过3000名。
半年多来,在省卫计委的全力推进下,在全省医疗工作者的辛勤参与中,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强力改善,医疗设施和人员分配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医疗水平逐日提升。加上医保、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双向转诊”得到认可,“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已在陕西省逐渐形成。
据了解,到明年底,“分级诊疗”制度将普及全省,形成常态化机制;一个惠及全民的“健康陕西”将在“十三五”亮丽呈现。
新闻推荐
3月7日,宁陕县地税局和新场镇的驻村干部把扶贫鸡苗猪仔送到村里,为村民量身制定增收规划。据了解,今年年初,宁陕县选派了200余名优秀驻村干部,常年下派到40个贫困村。目前驻村工作队已经进村入户开展...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