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登霞
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木房变成了繁花掩映的砖房,山地农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带……旬阳县红军镇脱贫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精准组织做保障
“我们脱贫攻坚指挥所下设发展产业组、劳务输出组、易地搬迁组、教育培训组、医疗救助组、低保兜底组等10个工作组,每个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主抓,解决脱贫攻坚难题……”2月27日,在红军镇脱贫攻坚指挥所成立仪式上,镇党委书记晏清泉郑重地说。
红军镇是旬阳县最偏远的镇,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全镇有30%的人处于温饱线下,怎样摆脱贫困?红军镇结合镇域实际,及时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所,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体系。走进指挥所,贫困对象分布、脱贫计划措施、产业发展规划、任务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实行“挂图作战”,做到目标具体化、任务清单化、工作条理化,全方位帮扶、全过程监管,切实提高***的针对性,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铺富路
为了让贫困户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红军镇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得力,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
“春节前我还在江苏,刘书记就打来电话。回家后,他多次来我家,主动帮我协调建房问题。”红军镇庄院村徐大哥激动地说。他们住的是父辈留下的土坯房,房屋已评定为D级危房。“现在好了,通过国家扶贫政策,我们盖房子可以享受3万元的政府补助,加上5万元的贴息贷款,盖个8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不成问题。”
红军镇脱贫攻坚工作人员趁着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机会,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落实帮扶政策,制定帮扶计划,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项目和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优先实施。目前,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200多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15个,争取帮扶物资50万元,协调项目8个,惠及群众1200人。通过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实现了脱贫攻坚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精准“造血”防“返贫”
红军镇在对贫困户的***过程中,按照“一村一策”发展“一村一品”壮大产业链,使脱贫攻坚战役的“包围圈”层层缩小。
庄院村是养猪示范村,家家门前新建了一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圈舍。养殖户李大爷告诉笔者,他每年出栏黑猪30多头,今年又养了15头黑猪。都以自家种植的粮食当饲料,养的黑猪生态环保,备受市场欢迎。村支部书记刘吉国说:“我们村一直保留着养猪的传统,今年镇上又把政策向我们村倾斜,群众养猪积极性更高了。”
庄院村只是红军镇实施“一村一品”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红军镇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产业扶贫项目和信贷贴息资金,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种植油用牡丹500亩,栽植中草药1500亩,新建改建标准化猪圈200余个,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扶持发展猪苓、天麻、白芨、畜牧养殖等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有效模式,扎实推进“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政轩)4月20日,市长徐启方在扶贫联系点旬阳县段家河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抓住有利机遇,进一步摸清底子,强化帮扶措施,确保如期脱贫。徐启方一行首先来到旬阳县段家河镇薛家湾社区脱...
旬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