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小说1908年,怀宁戏曲家夏月珊、夏月润兄弟在上海十六铺率先创建中国近代化的新型剧场,开始戏曲改良实践。1911年,在安徽芜湖,另两个怀宁人郝大颠、钱呜呼首次将新剧(早期话剧)搬上了舞台。
1911年5月,中国新剧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由南京到芜湖,在中江大戏院演出《恨海》——这是安徽第一次公演新剧,被称为“安徽话剧演出的先声”。进化团于1910年冬在上海成立,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任天知。郝大颠任副团长,钱呜呼是《恨海》编剧兼主演。郝、钱都是同盟会会员。“大颠”、“呜呼”是他俩的绰号与艺名,原名分别是郝耕仁(又名郝梗人)、钱逢辛(又名钱逢新)。
郝大颠(1885~1939)的一生,确实颠簸,也很癫狂,但他是个仁义君子,爱帮助人而不求回报。1910年,他协助任天知组织成立进化团。1911年2月8日,进化团在南京升平戏园演出话剧《血蓑衣》;第二日和第三日,演《东亚风云》;第四日和第五日演《新茶花》。在南京共演了3个月。5月份,进化团进驻芜湖。郝大颠重视登报宣传,一时间《皖江日报》因新剧演出消息及评论受关注而热销。进化团在芜湖上演《恨海》《血蓑衣》《缘外缘》等,为了达到向观众直接宣传革命的目的,演员常常插入大量的即兴演讲,以至于创立了“言论派老生”这一角色类型。当地警察局“疑进化团之党于革命也,因下令禁止”。任天知利用其日本籍身份,要求日本驻芜湖领事出面干预。芜湖警察厅厅长丁幼兰“深恐牵动外交,遂撤消禁令,任其上演如故”。
在芜湖演了一个月,进化团被查封,骨干成员郝大颠、钱呜呼、汪优游、陈镜花、王勾身、肖天呆、顾无为、查天影、陈大悲等遭通缉。1911年6月,芜湖发大水,许多道路被淹,进化团辗转来到安庆。当局不许其演出,并逐驱出境。他们来到九江,遭到同样的命运。16日,进化团转到汉口,直到7月中旬,才演了几场。当时发生“川路风潮”,钱呜呼等人立即编写《川路血》鼓动革命。汉口地方官认为进化团的演出是“鼓吹革命,摇动人心”,上报请求镇压。清廷大臣瑞方与鄂督瑞徵下令逮捕进化团成员,幸亏该团有人事先得到消息,大家急忙跑到租界躲避,然后乔装成商人、平民等乘轮船返回上海。
郝大颠在九江下船避难,因头上没有“满清大辫子”,只得藏在乡间。两个多月后爆发武昌起义,郝大颠离开九江去上海,参加北伐铁血军。南北议和后,他从上海回老家怀宁,路经芜湖,访友叙旧。芜湖早期报界知名人士谭明卿(社长)和张九皋(总编)聘他为《皖江日报》主笔,他欣然答应。他毕竟是清末秀才,且毕业于日本宏文师范,善诗文,有新思想,完全能够胜任。可他干了不久,于1913年又跑到上海参加秘密团体,从事倒袁活动,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团体解散,他才回到皖江日报馆,续任主笔。
1917年12月,季硕夫任粤军旅长,将驻军湖南,约请郝大颠相助。第二年春,郝投笔前往。在军阀混战时代,一介书生可不是好混的,当桂系的势力扩张到湖南,季硕夫遭杀害,郝大颠只得回到安庆,先在省公署谋了一份差事,后转到中学当教员,接着又回到皖江日报馆。1919年冬《皖江日报》辟设副刊《皖江新潮》,主编郝耕仁。改版后的副刊发表评论、小说、诗歌、戏剧等,宣传新思想,批判旧礼教,聚集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如高语罕、钱杏邨、蒋光慈、李克农、李宗赫、刘希平、吴保鄂、胡彭、卢仲农、高宗俊、夏葵予、王省三等,使《皖江日报》成为皖省民主运动的思想阵地,影响很大。1921年春被督军张文生勒令停刊。
1934年,郝大颠应一位政友的邀请,去了甘肃。他一年中写了不少大西北长篇通讯,寄往芜湖《皖江日报》和《工商日报》连载。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郝大颠爱国志切,将妻女留在家乡,只身去陇西参加抗日活动,直到1939年病逝于凉州。
郝大颠是张恨水的第一个恩人。1913年张恨水与郝大颠同往上海参加秘密反袁团体,从此相识。郝大颠的老家石牌与张恨水的老家潜山黄岭相距不远,他俩均属皖河之子,安庆老乡。离开上海后,郝大颠带着比自己小10岁的张恨水到北京闯荡,一路历经风险,后因盘缠用光而折回。郝大颠在1918年2月去粤军之前,向张九皋推荐张恨水,让他来做编辑。报馆领导答应后,郝大颠立即写信给张恨水,要他赶快来芜湖。张恨水这年23岁,顾虑自己年轻又没有经验,不知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郝大颠鼓励他说:“他们信得过我,自然也信得过我推荐的人。”当时张恨水非常穷,东凑西借才有了三元差旅费,到芜湖当上了《皖江日报》编辑。在芜湖,郝大颠与张恨水两家住在一起。1919年秋,张恨水离开皖江日报馆到北京工作。郝大颠一度负责照顾留在芜湖的张恨水一家老小。
张恨水晚年多次说,是郝耕仁改变了他的人生。张恨水的孙子张纪在《我所知道的张恨水》一书中写道:“爷爷自称少不更事,有郝爷这位很有名气的记者老大哥引路就什么也不怕了。……他从郝爷身上学到了宽广豪放、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当然也跟这位前清秀才、大记者、大文人学会了写快文章。……他们后来到了上海,住在法租界。这段日子我爷爷是靠郝爷接济的,而郝爷是靠他众多朋友接济的。……我爷爷在黄土书屋写的中篇《未婚妻》一直搁在郝爷的竹篮子里,后被无锡一家报馆的编辑看中,诚邀帮忙。这个消息更使我爷爷兴奋:‘我写的小说,居然有被专约的资格,这是我立的志愿有些前途了。’”
张恨水在《皖江日报》当编辑,月薪8元,解决了生计问题。他的另一大收获是,开始在自己编辑的版面上连载长篇章回小说《紫玉成烟》等。后来,张恨水写小说出了名,稿费收入颇丰。张纪说:“也就是十来年的光景,爷爷的小说走红全国,他在上海一次拿到了万把块钱的稿费,相当于现在的百八十万元人民币吧。在上海他找到郝耕仁,俩人除了饮酒对诗,爷爷表示要接济郝耕仁,郝爷不肯。”不过,郝大颠去世后,张恨水接济了他的女儿郝漾,一直到她读完大学。
郝大颠在给张恨水的最后一封信中有“少壮革命,垂老投荒”八字,让张恨水读了触动很大,终生难忘。1939年,张恨水得知郝大颠在凉州病故,哀恸不已,在重庆《新民报》(1940年3月21日)发表《哀郝耕仁》一文,对“老友”充满无限怀念、感激之情。张恨水后来还把郝大颠——这位“忘年交”及“贵人”写进了小说《八十一梦》中。
郝大颠的同乡钱呜呼(钱逢辛),如同“大颠”之名喻示命运坎坷,其“呜呼”二字恰恰印证了其不幸英年早逝。钱呜呼(1890~1911),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任上海新技术专修学校干事长。他不仅是一位法学士,还热衷于中国戏剧革新。他加入进化团,创作《新茶花》一剧,抨击时政,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11月,钱呜呼参与策动上海商团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战斗胜利后,钱呜呼因作战勇敢,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的沿浦总稽查。12月23日深夜,钱呜呼率队巡查黄浦江,因十字军误会射击,头部中流弹而不幸殉职,年仅21岁。
进化团在芜湖演出的新剧《恨海》,剧本就是钱呜呼写的。《恨海》根据清末吴趼人所作章回小说改编,描写义和团运动前后京官陈词桀一家的遭遇,反映清末社会的黑暗和中产阶级的没落,同时揭露了鸦片对国人的毒害。
据考,新剧界有三个人将小说《恨海》改编成舞台剧。第一位是钱呜呼,他的改编本有22幕之多,把八国联军入京、李鸿章议和等事件均搬上舞台。后来,进化团另一位成员汪优游,以钱呜呼的剧本结构框架为基础,删繁就简,压缩成9幕,侧重描写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再后来,“新民社”的郑正秋(中国电影之父)以忠于《恨海》原著的原则,对小说不加增损,改编成剧本,但笔墨过于分散。除了这三个版本之外,现存可见的还有《新剧考证百出》中所录的由春柳剧场欧阳予倩、马绛士合编的11幕《恨海》幕表(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按剧情提纲,在舞台上即兴编词演出);范石渠《新剧考》中所收录的11幕《恨海》幕表;《慕侠丛纂》所收录的“民鸣社”11幕《恨海》幕表;李悲世口述本7幕《恨海》。
进化团存在了两年,于1912年秋解散。上海《民立报》1912年8月5日,刊登了这个反对清廷、宣传革命的剧团成员名单,其中郝大颠和钱呜呼为早期主要成员。
新闻推荐
怀宁县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精准施保”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打击“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