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姚大圩,河与湖的汊口围起的畈区。咆哮的黑洋河与清冽的凉亭河在这里欢聚,之后浩浩荡荡汇入泊湖。村前平畴沃野,屋后水浅沙阔。房子挤挤挨挨在河坝上。天空是那么的湛蓝,四野是那么的碧绿,河水是那么的清澈,鱼翔浅底,绿柳垂荫,牛哞狗吠,鹭飞鸦影……童年的梦就是飞翔在这样的境界里。
这样的畈区不缺粮食,却缺少柴禾,课余时间,放牛划船,挖草根挑猪菜,对我来说,就是世间最美的游戏。这样的天地里,我享受着童年和少年无限的欢乐和自由。
可惜,母亲的唠叨总喜欢在炊烟袅袅时响起:挖的柴禾比伙伴们的少,挑猪菜时把膝盖都跪脏了,女孩子要早早学会做针线……我飞翔的风筝总是被母亲狠狠地拽下来,落在遍地琐屑里。文盲的母亲过早地让我懂得了女孩子该遵循的规矩和身上肩负的责任。
但是,浓郁的暮色和炊烟始终没有阻隔我对蓝天的向往。求学,让我远离了故乡,远离儿时的伙伴。
再后来,当教师、做记者、做编辑、当作家,柴禾猪菜针线,河水蓝天白云,这样相对的意象始终盘缠在心里,常常将我的灵魂撕裂,梦境搅乱,以至于在后来的人生和工作中,我总是负重前行。
而今,已很少能见到袅袅升起的炊烟了,暮色的忧郁逐渐从心里淡化。林立的高楼、拥挤的汽车、坦直的高速公路、不熄的霓虹灯……让我们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和人类的骄傲。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感到幸运。我由衷敬佩那些在社会经济领域做出贡献的同志,敬佩那些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的人们。把握时代主脉、讴歌真善美、坚守优秀的文学精神,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
十余年来,提问、倾听、思索和写作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内容。我的业余生活和社会交往原本十分单纯,因为采访,我逐渐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接触到一些各行各业的人物,之后形成文字,于是便有了这本报告文学选集。
报告文学的采访往往很辛苦。很多时候,不得不起早摸黑,不得不冒着严寒酷暑,不得不饿着肚皮,甚至受到冷遇……也有疲惫、厌倦的时候,但是,责任与向往,总是逼着我前行,令我不能放弃。就是这样,在断断续续的十余年中,我采写了不少报告文学,陆续见诸于各级报刊和书籍,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有些文章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
人生是短暂的。活着,总得干点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生存、生活、工作都得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这个环境是否美好,这个空间是否和谐,完全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行为。因此,这也是我把这本书定名为"雁过留声"的初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尘世中的匆匆过客,我们每个人不都希望留下名声么?
我希望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更美好。尽管我的笔很滞拙,思想很浅薄,但我依然斗胆将自己这些年来的文稿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本书的插图一部分是我自己采访时拍摄的,另一部分是相关单位和朋友们热情提供的。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许辉在百忙中为拙作作序,在此一并表示谢意;也借此机会对在采访中给我提供方便的同志,对多年来给过我关心、指导和支持的各位领导、朋友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总是向往———蓝天白云,春风和煦,万物各得其所,人人和谐共处……
(《雁过留声》为安庆市作协“振风文丛”之一,由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新闻推荐
制约该乡发展的“瓶颈”被打破
安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庆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