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西郊海口洲有个“鲍家墩”。要是不知道“鲍家墩”,证明你还不完全了解海口洲。
海口洲,史料上只有这么几句:明初华阳河和皖河下游大官湖、漳湖一带水域皆是长江故道,公元1260年前后,皖河口在石牌,之后随着长江洪水淤积,皖河泥沙扩散,河口逐年东移,近300年间在菖蒲夹(海口洲的历史地名)至沙帽洲(安庆城西南皖河口)之间淤积成洲。
荒凉之洲,人迹罕见。200年前,鲍氏族人最先迁徙至此,他在此们“插草围标”,垒砌巨大土墩,高六丈余,方圆约十八余丈,自称“鲍家墩”。至今,在老墩子上,还能觅及当年建筑房屋大青砖的影子,只不过,这些青石早已被后人作为新房子的奠基石了。因土墩四面皆为湿地,必须挖沟排水恳田种粮,于是,村民相继在其土墩前后疏通两道东西走向、东北方一道南北走向的大沟。
鲍家族人,除了在冬季于旱田中播种下春季作物外,还利用春夏秋季江河涨潮时期,在沟塘中放养水生植物菱角、野藕、茭白之类。说来也怪,每当夏季长江洪水和皖河水围困土墩,即便濒临漫顶,只要族人焚香祷告,那洪水似乎很听话地慢慢退却。尔后,那些沟塘里的菱角和荷叶,便一个劲地疯长,红白相间的荷花和绿色的荷叶包围着鲍家墩。
相传,有一年大水刚退,一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见此地此景赞曰:“此乃‘荷叶地\’也”。族人不解,先生说,此墩圆中见方,八面皆无障眼之物,而墩子周围数条大沟,犹如护城河。居家于此,如坐荷叶之上,浮于水面,岂不正如“荷叶地”?于是,鲍家墩被形容为“荷叶墩”的传说逐渐传播开来。
此闻一出,遍及周边府县。数百年间,诸如“朱家墩“、“汪家墩”、“宋家墩”等,纷纷效仿鲍家墩,相继出现在这个水泽之洲。并且,上达九江、汉口,下至芜湖、南京,过往的商家、军队都曾在此暂歇或驻留。如今,鲍家墩西边还有一个被称为“陈家仓房、苏家仓房”的地块;东边也有一个地块,叫做“系马场”,许是当年军队歇息此地饲马之用的吧。海口洲那时也曾繁华过一个阶段。人数逐增,开垦的土地亦随之增多,水路交通便成为洲上诸“墩”唯一向外的通道。鲍家墩自然成为通向北面“皖口(今怀宁山口)”的交通枢纽和盐运码头。传说当时有个一个叫孙五的人,在鲍家墩北面,聚集民工挖掘出宽五丈、深两丈、长数华里的大沟,码头便设在离鲍家墩东北一华里左右的“孙五小墩”(以孙五命名)。据说那里地基很牢,是大龙山和柏子山山脉的延伸。
就在大沟挖通不久后的几年内,连年大水。鲍家墩人依旧在“水漫金山”时焚香祷告。可那几年大水,就是不接受人们的祈求,不依不饶地漫过土墩。后来那位风水先生再次来“鲍家墩”时,连连摇头:“罪过啊罪过!你们挖断了龙脉!”尔后的数十年,为首挖沟的孙五命卒于异乡,以他名字命名的“孙五小墩”码头,也渐渐地衰败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从临江“九百块”那里,辟出一条新河道,取名“沿江套”,向东直通安庆。
历经数百年,鲍家族人和后来陆续迁来的各个宗姓之间,和睦相处。而当时最先登上海口洲的鲍家,人丁兴旺,其枝叶辐射至全海口洲。现在,每当人们问及海口洲鲍家墩,首先联想到的是,这个洲正中地带的“鲍家墩”。其实,此墩正是从被称为“荷叶墩”的鲍家墩分支而来,称“下鲍家墩”,故而将“荷叶墩”称为“老鲍家墩”。后来,人们似乎慢慢地淡化了鲍家墩曾经是“荷叶墩”的传奇故事。直至1925年冬,一位叫做徐平轩的民国政府要员(后皈依佛教),和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姚觉五(时任皖南行署主任),征集民工在海口洲围湖造田。将海口洲圈成一个万余亩的大圩,取名曰“广成圩”。
圩内的老鲍家墩,风光依然如旧。虽几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虽几经洲名、公社、乡镇、村队名称的变更,人们依然没有改变对它的称谓。现在的安徽省地图上,在“安庆-海口镇-北埂村”的方位,依然能清晰地找到“鲍家墩”这个图标。但北埂村处于整个海口洲的最低点,人称“锅底”。因其地势低洼,遇内涝年份,圩内积水依然会通过鲍家墩这个水道枢纽排到皖河。每当内涝淹没田地和低矮民房,唯有这个鲍家墩,在大圩的“锅底”处昂然屹立。
不过,如今在它的墩子脚下,已是楼房林立。当年的鲍家墩,如今已人过百众,户近百家,宗姓逾几了。
当你在夏秋季节来到鲍家墩,于一马平川的绿油油般田头地尾抬眼望去,依然可见在池塘间、河沟中盛开的红白荷花和绿色的荷叶。鲍家墩上的楼房树木,在万顷碧绿的麦浪、棉田、秧苗的映衬下,恢弘伟岸。怪不得鲍家墩人到现在,还不忘向外宣称,自己住了几十代的土墩子就是叫做“荷叶墩”。他们依然执着地种植着田藕、菱角。当然,这并非重圆那“荷叶墩”的梦境,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生产和经营。
鲍家墩,依然还是“荷叶墩”。
新闻推荐
□张萍胡玉堂本报讯市园林管理局历时3个月完成了城区古树名木的普查工作,使安庆市古树名木管护工作进入了科学化、信息化的轨道。据了解,此次古树名木的普查建立和完善了古树名木档案...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