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超市的成立,把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都毫无保留地用于最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无疑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改善。但近日,记者在安庆市多家社区走访了解到,因为物品匮乏、种类有限、供需矛盾重重、出多入少经营困难等等问题,爱心超市面临着生存困境。(《安庆晚报》4月26日)
“爱心超市”,一个听上去很温馨的名字。由于它定位于为社区困难群体服务,因而曾名震一时,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没有长效机制的保障,“造血”功能的不足,现在它开始呈现出了某些颓败之势,而且有可能因“断炊”而消失。
回眸爱心超市成立之初,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重视,物资不缺,很好地发挥了救困的作用。但有一点我不甚明了,那就是“爱心超市”的物品均来自于社会捐赠,那么它给予困难群体的帮助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如果是有偿出售,哪怕是低于市场价出售,也有违捐赠本义;如果说是无偿的,那么所谓的“爱心超市”不过是救助站的翻牌,按受有限的捐赠,面对量大的需求,不入不敷出才怪。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爱心超市”所起的作用,只是想表达“爱心超市”想生存下去,先得解决“断炊”之危。如何解决,我想不能一味靠政府,因为政府对于困难群体,已给予了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如果再在这之外另来个实物帮助,这对于其他困难人员显然不公。
当前对于“爱心超市”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没了生存,爱心也就无从表达,帮困也就了无依托。这里除了社会及企业团体一如既往地给予力所能及的捐赠外,正如新闻所述要创新思维,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如将爱心超市真正地办成“市”,也许如此一来,天地就会宽些。一方面将爱心超市办成地地道道的“市”,一种类似于居民区的便民店,实行购物对象动态管理,对于社区困难群体给予优惠甚至以成本价或稍低于成本价出售,其他群体则按市场定价出售。如此不仅能满足社区居民购物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他们购物,又以一种实在的方式帮助了困难群体。另一方面有了经营收入,就有了后续发展的后劲,换句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这相对于纯粹依靠外界捐赠,发展的路子就要宽些。不过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如在税收上能免则免,不能免也要适当地降低收费。因为爱心超市毕竟不同于其他经营,它是以经营为手段,满足的是救济他人的慈善目的。
爱心超市走过一些年头了,它的发展波波折折,但不可否认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新形势下如何让爱心超市继续存在下去,发挥济贫的作用,我想它当在变与不变中求得平衡与发展的机遇。变的是理念,是生存之道,是经营模式,适时而动,走接受捐赠与市场结合之路,尽可能地解决爱心经营生存之困。不变的当是爱心超市的本源目的———帮困,献爱心,让困难群体受益。变与不变充满了辩证,二者结合,爱心超市定会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李劢记者彭婵媛每逢汛期,他几天几夜地守着防洪设备不能合眼,8年来,节假日依然是他的正常工作日,排涝站里总是晃动着他孤单而又忙碌的身影,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都一直坚守在...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