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玉琳路的市民方晶向记者反映,不久前她路过集贤路一路口时,几名男青年支了个印有某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摊子,吆喝着扫二维码当场送出杯子等物品。当时她也用手机扫码关注了一下试试,后来发现注册手机号、身份证号都是必填项目。方晶直言,要是为了贪图这点小礼品,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给泄露了,实在不划算。(《安庆晚报》8月23日)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吗?也不费事儿,领到礼物后再删掉不就完事了。你以为真的扫一扫就完了吗?扫码之后,工作人员会要求你完成注册,而注册时要填写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我们总是收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短信,抱怨究竟是谁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其实许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平时不经意泄露的。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二维码可包含大量信息,能承载网址链接、应用下载、视频、照片、声音等多种数字化信息的编码,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安全风险。而且二维码生成方式简单,几乎没有制作门槛。一些不法分子很可能把病毒制成二维码,对外宣称是优惠券、软件等,以诱导用户扫描。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官网上的微信公众号管理规范,以奖励或其他方式强制或诱导用户将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为,属于行为诱导分享行为,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因此,市民在扫码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盲目参与扫码活动,不要随便、轻易点击或下载相关链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许婧圆记者张培农)近日,一位七旬老人趁人不备行窃,大观公安分局北正街派出所民警通过巡逻守候将盗窃嫌疑人抓获。8月19日上午,北正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孝肃路一早点店门前一钱盒被盗,损失现金150元...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