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环抱在青山绿水之中。站在村口,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沿着道路依次排开,整洁平坦的水泥路旁太阳能路灯排列有序,以我的童年、你的美丽、他的乡愁贯穿整个村庄,具有“农、俗、野、土、洋”五味的自然村落展现在人们面前。广场上,年轻人正使用健身器材运动,孩子们在欢快地游玩,村民们在田地里劳作,一派祥和景象。
地处安庆城郊东北部的白林村,是宜秀区8个贫困村之一。近几年来白林村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名村,统筹考虑村民后续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等问题,实现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54岁的贫困户杨建林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没有路灯,天一黑便很少出门。环境也是脏乱差,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杂物,干干净净出趟门对村民来说是件难事,脱贫更难。
2015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杨建林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种植瓜蒌和水稻每年纯收入有1万多元,如期脱贫。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如今杨建林家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顺畅。“以前种点稻谷,手提肩抗跑到很远的路才能卖掉,现在道路修好了,可以到家门口收购了。”杨建林指着自家门前宽敞道路说:“现在的道路农村修得和城市一样好!”
“以前白林村老百姓乱圈乱占现象特别严重,因为圈占,家与家之间路道弯弯曲曲,无法通过,就像蚯蚓一样。”白林村党支委书记邓修江说,经过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白林村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先锋村民组也成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村里年年不一样”,是回家的年轻人聊天时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几年前这个村子却是另一幅面貌,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元。如今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林权入股,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设施作为集体固定资产入股,每年为村集体创造50万元收入,
据介绍,两年来白林村投入400余万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共拆除脚屋1300平米,新建脚屋1280平米,硬化村组外环道路1200多米、户户通1500多米……
然而,白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并未止步于拆迁、盖房和铺路。
“引进优质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思维促脱贫攻坚才是白林村强村富民的根本之策。”白林村支部书记邓修江说。经过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商议,白林村确定了“以农促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发展“小目标”。
走进白林村龙云田园生态综合体,53岁的戴申来一大早就来到采摘园里,清理杂草。“穷了一辈子,没想到如今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戴申来满面笑容。
戴申来是白林村人,因病致贫的他,独自一人拉扯孩子长大,每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日子过得穷苦。
“龙云生态园落户白林村,我就在生态园里打工,每月有2000元,是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拔掉了穷根。”
戴申来乐呵呵地算起了他独自一人在家的收入账: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7亩多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一年收入2000多元;我家养的猪和鸡一年还有点钱……
据了解,龙云田园生态综合体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茶园、百果采摘区、葛根育苗及其他种植基地,带动30多户贫困户收益。
如今,龙云田园生态综合体产业带动了近郊采摘、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白林村在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的同时,做实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钱袋子”鼓起来白林村,又利用“两邓故居”和邓稼先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游,实现‘红色’与‘绿色’深度融合。而今的白林村旧貌换新颜,一栋栋青砖黛瓦的居民楼,变成了一个个旅游产业的“孵化器”。
大刀阔斧的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美丽乡村“主战场”日益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高地”
“这几年美丽乡村建设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采摘、垂钓、吃农家饭,我的农家乐生意一直不错,每年游客有2万多人,去年营业收入有100多万,并带动几十户贫困户增收。”龙麟山庄负责人杨吉彬说。像杨吉彬一样,白林村很多群众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获益,并通过相关产业逐步走上致富路。
2014年白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242人,贫困发生率为6.25%,去年如期实现贫困村出列,全村96户242人如期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
近年来,白林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旅文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让曾经“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如今“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看着住了一辈子的山村如今变了样,村民杨建林说:“党的好政策让我渐渐富裕起来,往后的日子我也要自己想办法往好里奔哩。”
新闻推荐
市城管局“三个强化”加强薄弱时段城市管理。一是强化上下学时段管理。针对上下学时段学校门口摊贩占道经营现象,安排...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