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年俗,但是冬季集中燃放烟花爆竹极易引发雾霾——
本报记者 夏胜为
春节将至,省环保厅、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社会公众不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安全生产、大气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危害。告别烟花爆竹,怎样过个既低碳又有浓浓年味的春节?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和民俗专家。
燃放爆竹危害多多
——极易引发雾霾,埋下火灾隐患,产生噪音污染
“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迅速增加,空气质量迅速下降。 ”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负责人分析说,烟花爆竹燃放后,会释放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危害物质,没有燃尽的火药及剩余的灰尘也会造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这些气体和烟尘弥漫于空气中,极易引发雾霾。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以2014年除夕合肥市空气质量为例,由于人们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当天傍晚开始,局部区域PM2.5浓度值急剧上升,增幅70%以上,市区空气质量重度污染。
近年来,一到冬季,雾霾就高发。其外因在于冬季经常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比如城市上空容易出现逆温层,一旦出现逆温层,地面排放的污染物就难以向上扩散。如果此时城市污染物不断累积,如污染团远距离输送、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等等,就容易造成大气重污染。
合肥市环保局指出,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带来噪音污染、固废污染、水污染和安全隐患。燃放烟花爆竹若赶上雨雪天气,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地面上的部分固体废物会流入水中和土壤中,对水体、土壤产生污染。在城区,建筑物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
保护环境没有看客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大家自觉响应倡议,不放或少放爆竹
同呼吸就要共奋斗。从2015年12月10日起至今,已有3场大范围雾霾袭击江淮。人们切身感受呼吸之患的同时,也认识到治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安徽大学资源环境专家张辉表示,空气质量状况不佳的冬季,安宁健康、低碳环保过春节是现实所需;响应倡议,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是每个人践行环保理念的当然选择。
省环保厅等五部门倡议,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公职人员自觉带头不燃放烟花爆竹,引导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响应倡议;倡导文明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选择喜庆音乐、鲜花等安全、环保、喜庆方式欢度春节;全省各级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要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倡导自觉践行倡议;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事件,从严从重处罚。
“我已在单位签承诺书,从自身做起,今年春节不放烟花爆竹。”芜湖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张婷雯表示。前不久,芜湖市环保局等部门发出倡议书,倡议市民为了家园文明美丽,不做“引爆人”,平安过新年;不做“种霾人”,文明过新年;不做“冷眼人”,积极劝阻身边的燃放行为。
潜山县黄泥镇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家住黄泥镇的王传安告诉记者,家里春节放爆竹的量已逐年减少,以前过年要买上千元的烟花爆竹,如今只是在除夕、初一、十五象征性地放挂鞭炮,也以此为保护环境作点贡献。
传承年俗营造年味
——杜绝攀比,大家小家同乐,利用社交网络互致祝福
告别了烟花爆竹,如何过一个欢乐又环保的春节?
“年味浓,但年俗淡。 ”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贤友一语道出他对当下过年氛围的看法。他说,古人过年放的爆竹讲究小而脆,重在表达一种心意,而今有人互相攀比,不分时间、地点“惊天动地”,燃放动辄五千响、上万响,让年变了味。
王贤友认为,春节有五大功能。一是娱乐功能,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在春节假日里参加宴会、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愉悦心情;二是教育功能,长辈教导晚辈努力工作、好好学习;三有文化延伸的功能,现代社会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四是习俗保持功能,吃年夜饭、拜年等等,是对文化传统的保持;五是心理功能,辛苦了一年,除夕夜,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相互表达良好的祝愿,大年初一起,在新的一年伊始,亲友间相互拜年送上美好祝福。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家可以利用社交网络相互发送祝福。 ”王贤友表示,这也是在传承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享受现代生活的幸福。
“我的手机朋友圈里,很多人已‘点燃爆竹\’。 ”合肥三联学院老师王金丽说,这同样让人感到喜庆,家里还准备买大红灯笼,烘托节日氛围。
合肥市环保局倡议市民,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配合、每个公民切实行动起来,春节期间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不开车、少开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为家园环境更美好做贡献。王艺林/绘
新闻推荐
3月29日,为加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情率,潜山县举行万人签名活动,宣传该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成效、经验,为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黄俊英 摄...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