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玲慧
宋小琴年轻时就爱唱戏,刚开始唱的是黄梅戏,曾受到当地水吼文化站和观众的好评。 21岁时受弹腔戏剧的艺术渲染,爱上弹腔戏,这个爱好不仅让宋小琴过足了瘾,还让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而今在潜山,一有弹腔表演,很多的人都会问,是宋小琴主演的吗?
潜山弹腔在明朝就已流传。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乾隆五十五年,京城调集民间班社进京,徽班也相继进京,并在京城渐而形成“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各自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占据京城舞台,并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弹腔被称为京剧的母体艺术。潜山本土艺人依然保留着自然特色,使弹腔这一生态艺术得以延续。
“这种腔调以我们这里的方言为基础,感觉上很亲切。”宋小琴说,弹腔让她有一种很想亲近的感觉,于是她虚心向老一辈请教学习,利用田头地间的歇息时间用心练唱。在祖父许忠育和弹腔传承人许晓初等老一辈艺人的精心指导下,她久唱不厌,百练不烦,并逐渐开始了登台演出的岁月。在潜山县举办的建国60周年文艺调演中,她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2010年又在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演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她感受到了极大鼓舞,从事弹腔艺术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也是在登台演出的过程中,她懂得了弹腔更为深层的韵味。“弹腔的剧目内容多半是宫廷戏,极少有民间生活戏。往往民间喜爱表现宫廷的东西,多半带有扬善抑恶、颂忠惩奸的倾向。像《郭子仪拜寿》《二进宫》,老百姓都很喜欢。”弹腔艺人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都很统一,这也是弹腔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从一开始单纯演唱,到后来慢慢知晓了它悠久的历史价值,再到艰难时期看到一些老艺人的坚守,开始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
由于历代创作的剧本、曲牌,包括使用的服饰、脸谱、道具,以及与此有关的记载、评价、书籍等史料,都难以收集;熟知弹腔艺术的老艺人渐已作古,演员青黄不接,设施陈旧老化,“潜山弹腔”一度濒危。宋小琴的许多同伴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如今,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潜山县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以及代表性的剧目和人物等,进行发掘和研究。宋小琴积极参与,在她和一班老艺人的努力下,挂牌成立许畈弹腔剧社,组建弹腔艺术传承中心,培养了许承初、许子东等6名骨干演员。为形成以合理的年龄梯次便于传承,又吸收了青年演员。现在剧社共培养了三十多名青年演员,老艺人许开学、王兰香已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而且潜山县已建立弹腔艺术生产和艺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建立了弹腔艺术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这让宋小琴和同伴没有了后顾之忧。
精致的扮相,靓丽的服饰,接地气的剧本,专业老师的指导,这一切都让宋小琴和同伴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今年他们已经演出了6场,在5月2日首届安徽稀有剧种展演上,宋小琴和同伴们为在场的戏迷和专家们奉献了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老徽调”《二进宫》和《郭子仪上寿》,“下半年还计划学《四郎探母》等3场戏,我们现在有信心,更有责任把弹腔唱好、唱响。 ”宋小琴说。
“李艳飞,坐朝阳,前思后想……”缠绵的二黄,在地处大别山深处的潜山五庙乡青山绿水间尽情挥洒,来自宋小琴内心深处的唱段,在戏台余音绵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储北平 韩仁贵)近日,潜山县有序开展血吸虫病防控,确保洪灾过后无大疫。该县已于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目前仍有有螺面积113万平方米。此次洪涝灾害,使洋荡圩、牌楼河...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