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潜山新闻 > 正文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

来源:安徽日报 2016-08-03 14:00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1版)

——生态文明新风尚有效形成。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普及,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普遍推行,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示范典型。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打造绿色美好家园安徽样板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1.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国家部署,研究并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考核等配套政策。

2.编制实施安徽省国土规划纲要,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3.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4.督促各市县编制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或实施方案,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扎实推进黄山市、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石台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争取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升格为国家级。

5.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

(二)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6.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和《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绿色规划为引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开发格局。

7.尊重自然格局,加强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具有徽风皖韵的美好城市。

8.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理。

9.全面提升城镇供排水、防洪除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管理智能化,推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提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示范向区域示范拓展。建立完善以风景林、防护林为主体的城镇生态保护屏障。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和绿道建设,建设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

(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10.着力推进美丽乡村试点省建设,研究编制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全面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打造与城市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的农民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编制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地质灾害易发区村民搬迁等专项规划,制定农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和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开展森林村庄、宜居小镇(小区、村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绿色农房等示范创建。

1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一批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点,发挥国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1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

专栏1绿色美好家园建设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构建城市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城镇园林绿化提升。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绿道建设,重点实施城镇园林绿化、城镇公园建设、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单位小区绿化等建设工程,构建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到2020年,设市城市(含县级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0%以上县城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森林城市、城镇创建。以省辖市、县、乡镇建成区和规划区为重点,建设城市成片林、城市森林公园和各类公共绿地,加强城乡接合部、城镇出入口通道森林长廊、森林景观建设。到2020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0个、省级森林城市50个、省级森林城镇600个,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7000公里。

绿色建筑推广。重点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60%。

绿色乡村建设。重点实施村庄建设、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农村民居防震保安、村内道路硬化、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到2020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5%,创建森林村庄4000个。

三、创新驱动“调转促”,打造绿色转型升级安徽样板

(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13.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文明领域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

1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加强环境基准和标准、污染成因及机理、预警防控等技术研究,探索提出安徽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15.坚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育相结合,重点引进和扶持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二)全面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16.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第三方物流、科技信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发展健康、养老等消费产业。

17.严格执行国家投资及产业政策,严禁以任何形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海外并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

18.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不断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发展绿色产业

19.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突出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重点领域,实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节能环保汽车及家电产业升级壮大等重点工程。在工业领域,滚动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

20.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合肥、芜湖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示范、工业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

21.积极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清洁能源、新能源的新材料、新装备研发和推广,建设合肥、芜湖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和金寨百分百可再生能源示范县。

2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衔接机制。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

专栏2 绿色产业培育工程

“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在全省工业领域,滚动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壮大100户节能环保生产企业、推介100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广100种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实施100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培育100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进充电设施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和运行数据中心。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

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秸秆电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装置、风电及配套电网、光伏电站、地热能供暖制冷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完善全省天然气长输管道布局,加快内河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实施乡镇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天然气长输管网“县县通”和中心城市、重点工业园区双气源供气。

农产品安全保障。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认证监管,到2020年,分别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200、2500和2700个。

特色林产业。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竹子、苗木花卉等特色林产业,重点实施林下特色养殖、林下培育中药材、特色林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470万亩,竹林面积达到6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翻两番。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安徽样板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23.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开展工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制定并实施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持续提升重点用能行业产品能效水平。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全省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系统,落实环保电价政策。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出台实施方案推进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光伏发电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深入开展“车、船、路、港”百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和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科技专项行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积极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创建5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能效“领跑者”单位,建设全省公共机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制定安徽省总量减排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倍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增量。

(二)着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24.主动控制碳排放,探索建立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并推广应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提高排放控制水平。积极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创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安徽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持续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样板,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初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创建,编制规划,建设覆盖全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持续推进省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筑垃圾处置和再生利用试点、污水再生利用城市试点。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及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5.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用水户取用水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技改、农业高效节水示范推广、城市管网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以及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观。

26.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建立完善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激励机制,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督查,开展模范县市创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施领导干部任期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加强矿山土地复垦,确保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100%。加快推进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建设,推行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监测考核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建设绿色矿业示范区。

专栏3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

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建设。深入推进池州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合肥经开区等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店、宾馆、饭店等机构开展低碳商业试点创建,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实施低碳产品推广、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控排示范、碳捕集利用封存示范等一批减碳示范工程。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加快铜陵市阜阳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霍邱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滁州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试点建设,合肥、芜湖、淮北等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淮南市、马鞍山慈湖高新区、铜陵有色等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多样设置回收网点,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开展智能回收试点、回收分拣集聚区建设试点。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有效衔接。

垃圾分类处置及再生利用。以合肥、淮北、铜陵市试点为引领,推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省辖市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以淮南、蚌埠、宿州市试点为引领,推动全省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和再生资源利用,到2020年,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

五、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秀美山川安徽样板

(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27.根据区域功能和发展导向,构建稳固的区域生态屏障,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建设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推进石质山造林绿化,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皖江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江淮丘陵区造林绿化,加强环巢湖生态绿带、城市森林、城郊绿地、水源涵养林、洲滩地抑螺林建设,建设长江防护林工程,构建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绿色生态屏障。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构建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有效提高森林质量,构建皖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

(二)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

28.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森林防火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善减灾控灾和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完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县级林权交易平台、收储中心和林业融资担保机构。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新一期林业血防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公益林建设,加快推进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林业提质增效行动,创新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机制和经营模式,打造具有现代林业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江河湖生态系统

29.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实施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水域占补平衡。完善生态水量应急调水措施,逐步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管理,突出抓好沿淮淮北地区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综合治理,建立淮北地区地下水监测评价系统,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编制实施安徽省水土保持规划,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30.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加大沿江、沿淮、沿湖湿地恢复和崩岸治理力度,开展青弋江、裕溪河、水阳江、皖河、秋浦河等重要支流治理,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

31.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在两淮矿区实施土地复垦、交通水系治理、沉陷区地下充填治理,探索农业建设、水产养殖、旅游发展等综合治理新模式。继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工程,加快新建村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

32.编制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逐步建立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体系。加强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实施水生生态养护,恢复江湖鱼类生态系统完整性。建立省级种质资源库,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控制。加大力度保护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新建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定期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从严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33.建设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和综合预警系统,科学评估气候承载力,健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

专栏4 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推进。推进黄山市、池州市、岳西县、霍山县、宁国市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以及潜山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制度建设、投入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经验,保护好黄山、齐云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秀美山川。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培育好现有长江防护林,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调整防护林体系的内部结构,完善防护林体系基本骨架。

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建设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森林重点火险区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使森林火灾监控率达到50%以上。

天然林资源保护。对全省191万公顷天然林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到2020年,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800万亩。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在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到2020年,全省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45.75万亩,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10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7亿立方米。

湿地保护与恢复。对过度利用、遭受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

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强化小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构建以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

六、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打造蓝天碧水净土安徽样板

(一)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34.实施《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突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区域、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治理城市扬尘,严格执行《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规定》。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安徽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秸秆禁烧监管。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实现城市PM2.5监测与控制全覆盖。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

35.实施《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和项目,制定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做好淮河流域枯水期污染联防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贯彻落实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实施瓦埠湖、太平湖、黄大湖、焦岗湖、佛子岭水库等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

(三)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36.制定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编制安徽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强化源头防控,严禁在重点区域新、改、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引导涉重企业集中生产、集中治污,推进重金属废水、废气深度处理。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7.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管理模式。重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及节肥行动、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建设化肥减量达标综合示范区、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优化渔业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未来一周阴雨天还是唱主角今晨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有雾

今晨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有雾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