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公安局针对巡防大队民警年龄轻、经验不足的现状,牢牢把握“三项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倡导理性平和的执法理念,坚持日常“三练”,有效提高了民警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近年来,该大队参与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因民警言行或处置不当,导致事态恶化或影响处置的情况,处置成功率100%,得到各级领导的首肯。
一、练心态平和
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执法实践中,身处现场压力中的处置民警,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因此,必须练就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该局主要通过“三个”训练法,提高民警心理素质,使民警在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是专业心理医生辅导法。邀请专业心理医生,对大队民警及辅警队员开展心理辅导讲座,使大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比较清醒的把握,从理性认识上正确区分现场气氛、他人情绪与自我情绪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提示、自我放松。二是电话模拟报警考核法。每季度开展一次考核,在民警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模拟设置群众情绪失控语言激烈等方式报警,对接警民警的应对情况进行评析考核。三是反复观看录像刺激法。收集全国、全省、全县的典型群体性事件录像,将其中群众行为激烈、言辞犀利的片段集中编辑,让民警反复观看,形成心理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使民警在处置现场见怪不怪。
二、练语言文明
一是内容控制训练。明确划定了一批禁忌性语言,如: “有能耐你试试”、“你敢xx,我就拘留你”、“死人大不了赔钱,闹什么闹”等内容的语言为禁忌性语言。提供了一部分参考性语言,如“请保持冷静”、“你们的心情我们理解”、“我们将尽力帮助您”等。该局将上述禁忌性语言、参考性语言,制成图表上墙,并通过培训中讲解、处置后评析等方式,使民警铭记在心,自觉应用。二是语气控制训练。同样内容的语言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效果完全不同。该局将可以作为处置语言口气的分为安抚式、劝导式、警示式、震慑式、交流式等多种。将不可以作为处置语言语气的分为粗暴式、吼叫式、怯懦式等多种。通过组织演讲,由语气控制能力强的民警进行示范等方式,使民警细心体会其中差别,学会语气自我控制。三是情景控制训练。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氛围,分别判断应当适用的语言内容和口气方式,是处置语言训练的高难度项目。该局要求民警反复观摩、讨论、交流,有效掌控,合理运用,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三、练行为理性
民警在处置工作中的行为举止,是民警处置群体性事件战斗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处置工作的成败。该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强化日常军事训练。大队坚持每天列队点名,在日常教育训练中,加强队列及养成训练,使处置队员始终保持军人的行为作风。二是完善处置行为规范。制定了《群体性事件处置行为规范》,使民警对自己在处置中的行为举止高标准、细规范、严要求。三是适时开展模拟演练。每年组织一次大训、每季度组织一次小训,开展群体性事件处置模拟演练。通过中队与中队之间模拟对抗,邀请群众助训等形式,使处置队员在演练中,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方祥林)
新闻推荐
为实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新提升,宿松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以“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为依托,创新五项举措,广泛邀请各界群众为刑侦部门“打分”,从而通过多种渠道、集中多方智慧,为2011年刑侦工作实现科...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