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有这样一个群体:由于某件不平事得不到及时解决,首先遍访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无果,再遍访县级各部门,再无果,便由县而市,由市而省,直至进京。他们大多衣衫褴褛,肩挑行李,手提破包,桥洞涵管,常为栖身之地。多年上访不仅耗尽家财,也给地方官员带来无穷麻烦,他们的名字在当地叫得响当当。这群人被称为“上访专业户”。
今年以来,笔者走基层时,走访了很多这样的 “专业户”,对他们的“练就”过程,略有体会。一言以蔽之:“专业户”生于小事,长于基层,壮大于辗转反映问题之中,最终定型于“上访专业户”。
像本报曾报道的太和县大庙集镇陆洪其老人进京上访案件,其起因就是他邻居弄丢了他的三头牛,地方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化解,法院判决也存在一定问题,最终导致陆洪其七年不间断上访,十几次被拘留、劳教,而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在笔者看来,这本是鸡毛蒜皮,最终结果却令陆洪其和地方官员都头疼。
还有本报曾报道的祝和玲进京上访案,起因是祖坟被挖,在宿松当地未得到及时、公正处理,宿松县相关部门看似各有理由的答复,使她陷入“进京上访——被拘,再上访、再被拘”的恶性循环中。
一些上访者的上访过程,往往是当初基本合理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不顾一切地上访,到最后有人便提出各方难以接受的要求。而此时,行政、司法部门已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只得无奈与上访户周旋。
因此,“消灭”“专业户”的最佳时间、契机也在基层,萌芽状态中的问题,在基层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即会由简单而复杂,由复杂而简单——问题无法解决,就解决上访人,拘留或劳教。而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便会陷入“上访——拘留、再上访——再拘留”的怪圈,而问题本身似乎已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上访专业户”耗费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行政、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技术难度,只要各部门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真正以“为人民服务”的心态、“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对待信访者,而不是得过且过,徘徊观望,心怀鬼胎,世上就没有解决不掉的问题。
近日,望江县长岭镇一农民向本报反映,自家承包田被人强行挖了一口水塘,向村、组多次反映无果,本报及时将问题通报给长岭镇政府,镇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调处,最终水塘被填,耕地得以归还。此事看似小事,但“填塘还田”在农村实属不易,长岭镇政府能够做到,这说明,化解矛盾的最佳机会在基层,最佳时机在矛盾的初始期,不要等反映问题者“锻造”成了“上访专业户”,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到那时,问题已积重难返,处理起来难度倍增。
本报记者 胡明兵
新闻推荐
民情热线:2008年,我老公坐别人摩托车,被一18岁年轻人撞伤。后法院判年轻人赔偿我老公2.7万元医药费,但他一直没兑现。最近,听说这个年轻人因事故死亡了,致他死亡的责任方赔偿给他家15万元。请问,我...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