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宿松县人民法院一次性成功执结了55起农民工群体性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并将执行款20余万元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安庆晚报》2015年12月25日)
事实上,对农民工讨薪,不是没有法律之剑帮他们伸张正义,也不是没有职能部门帮他们维权。可就算已经将“欠薪入刑”,但讨薪的“旧常态”依然存在。这里有几重现实语境:一者,劳资关系严重失衡,农民工与老板依然缺乏平等对话的制度平台,再置身于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中,欠薪的永远是大爷、讨薪的永远是孙子则是必然。二者,尽管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但在与欠薪者的博弈中不仅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而且也难以承受“告他耗不起、拖不起”之痛。三者,职能部门因人力、时间、取证等限制,在严厉打击方面往往是“高举轻放”,使得个别老板心存侥幸。
要实现农民工“劳有所获”,就必须对欠薪者始终保持“零容忍”。只要劳动监察、公安、法院等部门“抱团”作战,敢动真格,根据各种登记信息和举报线索快速揪出“老赖”,按上限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并将其列入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肯定会让欠薪者无处遁形。
如何让老板将“尊严的劳动”当成一回事,使农民工都能体面工作,关键在于严苛律法和严厉制裁不能“打白条”,并让人文关怀与公共责任成为法定底线。试问:如果市场连“用人给钱”的伦理纲常都敢蔑视,谁又敢说这是一个法治体系健全、充满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
新闻推荐
潘天庆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