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已结束,广大考生都在等候考试结果,而此时,电信诈骗分子悄悄将犯罪黑手伸向考生。6月15日,宿松县警方通过多警种联动,成功阻止一起电话诈骗案件。(《安庆晚报》6月21日)
打击电信诈骗,我们并不缺社会共识,也不乏治理手段,而且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斩链条的专项行动也从未停歇过,但尽管如此,电信诈骗却依旧像幽灵一样在四处飘荡,执法阙如、责任疏忽,监管如同“牛栏关猫”,是绕不过的重要原因。
有几个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问下去:一则,面对电信诈骗的严峻现实,运营商该担何责?毋庸置疑,每起诈骗案的精心设计和“疯狂”运作,都是利用通讯技术“设局”的。本质上说,那些有意无意充当“掮客”的运营商,其实也是诈骗链条中的“既得利益者”。否则,当眼下很多软件都能识别并标记某个电话号码为诈骗电话、骚扰电话时,运营商为何不能精准识别并直接拦截屏蔽?二者,防电信诈骗,运营商尽到告知义务了吗?至少,与银行工作人员在转账最后一刻“救”下不少轻信者相比,当下运营商在短信内容审查、防骗“善意提醒”上,还有诸多基础性的“空白”要填补。
毫不讳言,骗术能否得逞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增强全民防范和“自卫”意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还得多用点“土办法”,而且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如果能及时、准确地收到防诈骗公益提醒,并打通“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公里”,又何至于有那么多人会上当受骗?对运营商来讲,这难道是很难办到的事吗?只有让权威的防骗好声音及时发出,并牢牢占据公民的思想阵地,诸如“换号骗术”才能去伪存真、消弭无形。
所以说,打击电信诈骗,在法律持续“发力”、重拳严惩犯罪的同时,还得让反诈骗宣传教育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更“潮”、更“萌”地抓住每个人的眼球。传播防骗知识,家庭、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自己,大家都责无旁贷。毕竟,多一点提醒、多一份关心,把“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到位,上当受骗的悲剧自然就会少些、再少些。
新闻推荐
宿松县凉亭镇光荣初中校长陈小中的教改之路
宿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