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部门集中“优势兵力”,组织土肥站、种子公司、粮油棉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为农民“零距离”提供农业科技“集成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破解,加速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民持续增收难。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路,正是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两大难题之路。循着这一清晰的思路,我县在早于2007年启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取得明显实效。因而,我县被国家列为全国农技体制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这无疑将给如沐春风的我县农技战线带来健康发展的春天。
本报通讯员周会明本报记者陈振伟
“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网破了、线断了、人散了。”这是前些年太湖县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面临着能到乡镇,却难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革前,全县农技推广体系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既要履行公益性职能,又要开展经营性服务,该推向市场的未推向市场,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困境,不少乡(镇)农技推广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双手、两条腿”、“眼看、手摸、鼻闻”的原始阶段。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在2001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农业“四站”合并组建了农业综合服务站, 15个乡镇农技站全部并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执行到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仍在县,导致定位不明确,政策规定和实际管理脱节。二是推广经费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县、乡农技推广经费每年缺口达120多万元。三是运行机制不活。由于管理难以到位,经费难以保障,农技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推广方式方法传统,推广手段落后,推广效率不高。农技人员长期缺乏知识的更新培训,服务能力低下。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基层体系作用的发挥,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全县农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呼之欲出
国发[2006]30号和皖政发[2007]69号文件下发后,县农业部门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多次组织调研、考察和研究,及时出台了《太湖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改革实践,明确了机构职能,理顺了管理体制,落实了财政保障,建立了全新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全县农技推广体系面貌大为改观。
体制理顺了。改革后县级组建了种植业管理局,隶属县农委,并加挂太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安徽省农业广播学校太湖分校、太湖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三块牌子,内设农业站、植保站、土肥环保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农技体系建设等8个职能站室。按乡镇重新设置了15个农技站,为县种植业管理局派出机构,全额财政供给,“三权”在县。
经费落实了。县财政不仅保障落实了农技人员人头经费,还逐年增加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农民培训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四个方面新增了专项经费预算,并逐年提高预算标准。
职能明晰了。一是建立职责清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覆盖每一个专业服务区域与服务对象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县乡农技人员专业责任分工全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农作物苗情、虫情和地力“三情”监测工作规范、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规范、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规范、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规范以及农技服务大厅与村级服务点建设和服务工作规范等八项业务工作规范,将日常技术服务工作逐步实行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依照专业工作规范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县局制订了《县乡业务站年度目标考核细则》,并每年根据当年工作实际进行修订,严格实行考核结果与年终职工奖励工资、职称晋级、提拔、调动相挂钩。
创新彰显活力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现阶段农业农村特点,在建立“专家——指导员——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农技体制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要求,县农技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了“六大”农技推广模式,丰富和发展国家农技体制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县级专家联系种养大户,乡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模式。县级农技专家每人直接联系一个种植规模达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每人联系1-2个村和10个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落实县级专家联系种养大户67户,服务面积12760亩,生猪养殖规模14万头,肉鸡养殖规模80万羽。建立科技示范户2430户,其中,种植业科技示范户1510户,养殖业示范户970户。该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拉近了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距离,各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已经成为全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二传手”。
二是通过土地租赁等形式,实施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模式。天华镇农技站建立了天华桔子洲农业生态示范园、城西乡农技站建立了粮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北中镇农技站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园区总面积达到660亩。各乡镇农技站按照主导产业,与农民共建农业科技示范片21个,示范面积达到12560亩,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7个。县级示范园、乡镇示范片、村级示范户三级示范网络的建立,实现了农技推广由传统的说教式向示范式、引导式等新模式的转变,解决了农村千家万户生产与大面积农业技术示范难的矛盾,成为全县农业新技术示范与展示、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和农情信息的重要采集点。
三是全面推广农技服务大厅与村级农技服务网点服务模式。为更好适应农技改革和发展新变化,农技部门全面整合了内部技术资源,改善服务手段,通过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农技服务大厅和村级服务点服务模式。2009年,创建了大石、弥陀两个乡镇农技服务大厅,统一配置了电脑、IPTV农业网络电视、LFD农业科技信息显示屏、农业图书资料等服务设施,完善了农技服务大厅现场技术咨询、农业信息查询、现场培训、农业投入品供应一体化服务功能。按“七有”标准,即每个村级服务点有一名技术人员定期坐班咨询,有40平方米以上服务场所,有一处固定技术宣传栏,有一套电视播放设备,有规范的技术服务记录和经营记录,有标明服务内容、服务责任、服务承诺的标牌,有与之配套的农资超市,建立村级农业技服务网点128个,其中,种植业86个,养殖业42个。
全县243名乡镇农技、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全部进入村级服务网点,304名集体所有制兽医全部入户,为农民开展“面对面,零距离”农技服务。服务大厅和服务点每年接待群众咨询达50000多人次,已成为农技服务的重要窗口。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服务模式。为保证农技信息传播的即时、方便和高效,县种植业管理局自筹资金,先后与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合作,投资15万元,开通了手机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和96800800电话语音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LED农业科技信息显示屏、IPTV农业网络电视,在全县形成了有线、无线、可视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全县13万农户进行全覆盖开展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科技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2009年,累计免费为全县农民推送电话语音信息98万条,接受农民电话咨询15万次,发送手机农业科技短信15万条,服务范围内农民电话用户75000户,手机用户15163户。这一新型模式的创立,这一新型服务模式在全县农村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普遍赞誉,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象病虫情报发送必须通过县-乡-村-组-户,一级一级传递,传到农民手里往往都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现在有了这项服务,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收到农技部门免费送来的技术信息,农民感觉到农技人员每时每刻都有在身边,了解农技信息及时、方便、快捷,让农民感觉到农技人员每时每刻都在身边,了解农技信息比过去更加及时、方便、快捷。
五是建立“农技+农民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近年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技推广部门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推广模式,一方面积极帮助全县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种植能人等创立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另一方面通过推荐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有关专业协会(合作社)的秘书长或技术顾问,与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一外联市场,内联广大农民的服务平台,指导或组织协会(合作社)开展交流、业务培训和农技推广服务。目前,通过农技部门牵头组建了36家县乡各类农民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2009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累计为各类农民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61期,培训协会会员、经济合作社社员和农民5800人次,通过技术服务,推进了县内各类农民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有力地加快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步伐,使各类农民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建立和完善专业化服务模式。以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为龙头,通过组织各类植保专业队和茶叶修剪、茶叶加工、免耕服务队等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目前,全县已组建了植保专业服务队58个,油菜免耕服务队2个,拥有机动喷雾器814台,服务地域达103个村,服务面积14.92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25%。茶区各乡镇农技站均建立茶叶加工厂,为农民开展茶叶加工,销售服务,全县茶叶机械加工能力、加工水平、清洁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全县获QS认证的茶叶企业达3家,新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现有茶叶初制厂85个,加工能力达2000吨。农业部门创建的县茶叶公司、蚕桑公司、兴牧公司、牧之丰公司已成为全县茶叶、蚕桑、肉鸡、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变成“零公里”
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全县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一是农技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突破性提升。近两年来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学历提升、邀请专家讲座、业务春训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得到突破性提高。三是通过创新推广方式,自身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随着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的健全完善,农技人员彻底告别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取而代之的是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直接到村、到户、到田开展包村联户的指导服务,农技队伍中干事的人增多了、干事的劲头也足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调动起来了,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机制和农技推广方式,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去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90.5万亩,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全县三大主导作物共计增产增收4187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能效居全省领先位次。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等18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水稻抛秧和简化抛秧技术16.4万亩,水稻免耕和直播两项简化栽培技术面积达3.5万亩,油菜免耕栽培面积达7.8万亩,棉花全程化控技术4.2万亩,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5.2万亩,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共发布病虫情报15期,统防统治面积达14.92万亩,折合减少经济损失17555.2万元。按照“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验、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要求,全县共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个,其中万亩以上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7个。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零公里”,农民享受到了增收的喜悦。由于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加强了效能建设,农技人员务虚的少了,务实的多了,老百姓对农技服务满意了。“现在请农技专家真方便,只需一个电话2小时内准能到。如今的农技服务真好!农技专家真是我们种田人的大靠山!别看专家多走了一小步,对农民增收可是一大步呀!”这是小池镇种粮大户汪功发今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近年来,县委对全县49个直属重点服务行业进行行风评议,县种植业管理局名列前茅。县人大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对部份乡镇农技站进行综合评议全部为优秀。全县15个乡镇农技站有12个站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为农服务先进单位”。
新闻推荐
俯瞰“太史第” “太史第”正厅 “太史第”全景★本报记者刘辉本报 通讯员赵国勤【编者按】座落在汤泉乡赵河村青石河南冲境内的雷氏“太史第”,建有近300年的悠久历史...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