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在别人家宽敞的楼房下,痴痴观望/我也曾,看着其他女孩华丽的衣裳,顾影自叹/我也曾,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暗自神伤/我几度倔强到,不理睬任何人、任何事/孤独地打发着,落寞的时光……”这是一位“留守学生”在一次“关爱女孩行动”展示会上朗诵的自己写的诗,那忧伤的神情,那略带颤抖的声音,让在场的观众心痛不已。这位女孩叫曹林娟,家住百里镇叶河村。她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好,奶奶患顽固性眼疾,爷爷的腰椎不太好,父母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丢下她和读小学的妹妹,出门打工挣钱。父母不在的日子,曹林娟除了好好上学读书,还要帮忙照顾家。她今年才14岁,却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在家里,她是爷爷奶奶的好帮手,是妹妹的主心骨,可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她也会羡慕,也会难过。其实,在我县,像这样的“留守学生”,远不止一个曹林娟。
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近几年每年有十几万农民工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打工,留守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也随之产生。据今年春季初步统计,我县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学生”共有3万多名,占在校学生的50.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有13479名,随父母一方生活的有17541名,随祖父母生活的有11121名,随亲戚生活的有2257名,还有独自生活的留守学生128名。
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呆在一起,缺少关爱,缺乏沟通,生活、教育、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有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出现了厌学、逃学等现象;有的表现出自卑、封闭自己、行为孤僻、逆反等特性;有的甚至道德行为出现偏差,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在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试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留守学生”问题并不是个别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近年来,我县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载体,以政府为桥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在部分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社会上涌现出了一些“爱心妈妈”,各地积极开展“与留守儿童手拉手”等活动。但同时,家庭教育缺位、有些地方对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够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人力缺乏等却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为了让留守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的齐抓共管的局面。就政府、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而言,要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加大投入,加快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场所建设;要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要广泛开展“代理妈妈”、“爱心妈妈”活动,发挥“五老”的优势与作用,组织城区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结对帮扶贫困留守儿童。就家庭而言,父母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被委托监护人;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关心留在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要多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体会自己在外的辛劳,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就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均衡配备师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要关注留守学生的校外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要加大家访力度,必要时与在外的家长取得联系,春节期间召开家长会;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
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办好事,办实事。
(叶子)
新闻推荐
【编者按】158年前建于寺前河畔的赵氏“状元府”,不仅孕育了继赵文楷一代翰林之后的赵畇、赵继元、赵曾重三代翰林和一代宗师赵朴初,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
状元府本报记者 刘辉本报通讯员 黄长森 文/图 赵朴初旧居,当地俗称“状元府”。赵畇于咸丰二年(1852年)始建,历经三年建成。建筑面积1...
太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