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乡文桥村78岁的郑庆书正在吟诗作赋。(陈振伟摄)
诗画作品展
诗词文艺表演
新城三小五年级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
本报记者叶玲玲 文/图
“无奈鸳鸯各一方,梦里相倾诉衷肠。铺就儿女青云路,比翼欢歌聚一堂。”这不是名家大作,没有经典名句,这只是牛镇镇禅源村一位农妇的浅唱低吟,表达了对在外打工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将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闲暇时写写诗词,已成了该村许多村民的乐趣。
禅源村是中国禅宗发源地,有般若寺遗址、鉴清住地、西天湾生态农家乐和龙潭谷等景点,风景秀美,自古文风昌盛,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给村民们进行诗词创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8年,该村的“禅源诗社”应运而生。三年来,该诗社的会员迅速发展到50余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妇女……诗社组织齐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会员创作诗稿达2000多首,已出诗刊、墙刊各4期,在全村形成了浓厚的写诗氛围。诗词不仅陶冶了该村村民的情操,而且促进了该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只是我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的一个缩影。
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我县厚重文化底蕴的呼唤,是“名人故里、文化之邦、禅宗之源、戏曲之乡、旅游胜地、红色热土”的彰显,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举措。2008年,我县将创建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三年来,全县15个乡镇都全部建立了诗词书画学会或分会,县地税、农委、卫生、金融等县直机关建立了诗词书画学会或分会,全县中小学和行政村、街道社区建立诗词组织43家,全县加入各类诗词组织的会员总人数超过了3000人,创建氛围浓厚,诗词创作焕发蓬勃生机,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华诗词之乡”验收组的充分肯定。
形成合力强保障
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提高广大干群及诗书画爱好者对创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我县上下联动、城乡联动,从宣传发动、成立机构、制定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县将创建工作作为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品牌工程来抓,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三干会议工作报告,列入了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8月召开了“全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动员大会”,县乡两级均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创建方案。
县委书记章松、县长应杰苗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多次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分管领导将创建工作紧拎在手;县创建领导小组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分析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每年都要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县财政部门有力地保障了创建经费;县内各新闻媒体对创建过程中活动的开展、好的做法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各地也采用宣传栏、标语和横幅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群众的创建意识。
搭建平台展风采
“诗乡创建风云起,税苑耕耘雨露稠”、“四十会员成骚客,三千弱水爱源头”、“员工探讨诗书画,领导钻研雅颂经”……这些诗句是县地税局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的真实写照。县地税局早早就成立了“地税诗词学会”,会员人数逐年增加,诗词之花在文明税苑里竞相开放。
为激发会员的创作热情,该学会采购了《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词典》、《诗词格律》等书籍,多次举办了诗词创作和审美知识培训班,先后组织了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自由诗朗诵比赛、格律诗词创作比赛和外出采风等活动,在网站上开设了《地税诗园》栏目发表会员作品,编印了会刊《地税风》,刊登会员诗词作品400多首。在该局,学诗、写诗已蔚然成风,“以诗兴税、以诗育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打造诗词平台,是夯实诗词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创建工作走向深入的源动力。三年来,我县把建立诗词组织、壮大诗词队伍、办好诗词园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文化活动、抓好诗词文化景观建设作为开展创建的重要平台,不断丰富,不断创新。
诗词组织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15个乡镇、县农委等县直机关均成立了诗词书画学会或分会,中小学校和行政村、接到社区建立的诗词组织有43家,全县加入各类诗词组织的会员总人数已超过3000人,会员遍布各行各业,年长的有90多岁,最小的才10来岁。
诗词创作园地丰盈。各级学会、诗社创办诗刊、诗报达42种,《熙湖诗词》、《坐花诗集》、《万花诗刊》、《星潮》等刊物先后出版,共刊登诗词书画作品约3万余首(幅);许多诗词组织和个人还建立了诗词网站、诗词博客;部分学会和诗社长期举办诗词专栏、墙刊,建诗书画廊,共刊出诗词书画专栏160余期。
诗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诗词组织开展赛诗活动30余次、诗词吟唱活动95次、诗词联谊活动52次,深入农村、基层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等地采风近70次。值得一提的是,汤泉乡金鹰村从解放初就设有永久性的赛诗台,每逢节庆日或重要活动,村民们齐聚赛诗台,拿自创的诗词作品登台参赛,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一个亮点。
诗词景观建设丰富内涵。花亭湖风景区不少景点建有楹联、石刻;府前公园设立了古典诗词宣传栏;五千年文博园内建有约5000平方米的“国际诗林”园地;赵朴初文化公园的诗词碑林已规划和设计好,正着手建设。诗词文化的融入,大大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景点的文化品位。
突出诗教重熏陶
“我会背《弟子规》、《论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已经背完了三、四本书了”……10月25日课间,新城三小五年级学生刘鹏博、张磊、陈子怡、叶文柏、宋昱、刘欣元、宋菀茜聚在一块,比谁会背的诗词多,叽叽喳喳,兴趣十足。
据了解,该校从2002年就开始了经典诵读活动,除每天早课二十分钟课堂诵读外,还通过设文化橱窗、播古韵诵美文、擂台赛、诵读文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接受诗词熏陶。该校老师都说,诗词文化进校园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言行举止文明了,校风更淳朴了。学生们也反映,从诗词中学到了更多知识和做人道理,对自己有很大的改变。
“校园诗教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县教育人的共识。为了让诗香满校园,我县从抓组织领导、抓制度建设、抓载体建设、抓教材编印、抓骨干培训、抓课堂教学、抓活动开展等方面着手,开辟了校园诗教的崭新天地。在组织领导方面,大部分高中、初中和中心学校建立了校园诗教领导小组或诗教活动组,21所高中、初中、中心学校建立了诗词学会或诗社。在制度建设方面,基本做到了“八有”、“四同”、“五结合”,即: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教材、有教师、有活动、有阵地、有成果;诗教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动员、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评比;将诗教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载体建设方面,积极倡导师生自发组织、创办文学社团或诗社,鼓励出版诗文刊物,定期刊出诗栏、诗墙等,开通校园广播诗词赏析栏目。在教材编印方面,各校根据学生实际,编印了不同程度的教材,如:朴初中学编印了《赵朴初韵文选》、诗词鉴赏》等书目,新城二小选派骨干教师精选古诗文,以分年级的形式精编了《经典诗词诵读》上、下册和《儿童歌谣集》2本,弥陀高中编写了《中国济慈--朱湘》等。在骨干培训方面,各校纷纷举办了诗词创作讲座,共开展培训达51次。在课堂教学方面,根据各年龄层次的接受能力不同,更加注重多渠道、全方位渗透诗词教学,充分利用早读、课外活动、选修课等时段进行经典诵读、专题教学。在活动开展方面,校园诗教活动异彩纷呈,新城小学多次开展“古典诗文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活动,新城二小千名师生参加“沐浴书香、健康成长”大型读书报告会,每个期末开展评选“阅读小博士”、“小小李白”等活动,不少学校将诗教工作延伸至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在校园诗教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县还广泛开展了诗词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机关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农民积极参与到读诗、赏诗、赛诗、写诗的文化活动中来,诗词文化热在我县悄然兴起。
新闻推荐
11月23日,省财政厅原厅长杨连珠一行到我县考察指导财政工作。县领导章松、张达华、李琳、赵福南等陪同考察。 杨连珠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经济运行情况和财政状况后,对近几年来我县经济...
太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