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殷向东 本报记者陈振伟
2009年以来,我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认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德政工程,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0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8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项目惠及三个乡镇8个村,搬迁贫困人口453户1849人。
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深受贫困农户欢迎的扶贫开发方式,广大农民称之为德政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整合了资源,激活了闲置的生产要素,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居住环境美了
一群群白鹭或高翔于青山绿林间,或嬉戏在潺潺小溪边;一条条蜿蜒整洁的水泥路,宛如玉带镶嵌在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农宅间;一辆辆各式轿车、运输车奔驰在广袤农庄田园……
深秋时节,记者先后深入小池、弥陀、汤泉等偏远山库区乡村,眼前的景象无一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昔日的贫困山区带来的深刻变化。
10月18日,记者来到小池镇红旗村采访,恰逢79岁郝金荣老奶奶和78岁的老伴占金应到自家的老宅基地“串门”。老人的老家位于三面环山的深山沟,是典型的缺水、无电、无路的贫困山村,当地曾经流传着“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打工为挣媳妇钱”的谚语形容生活的清苦。
自去年开始,镇里在红旗、红星、石霞三个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食物链稳定发展”的目标,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在白石公路沿线和镇区105国道、大唐小区兴建安置点,兴建移民住房13590平方米,建设水泥混凝土路3.85公里,铺设水管10300米,改建灌溉渠道1.2公里,使151户590人得到了及时安置。虽说搬出了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宅,心里多少有点不舍,但是郝金荣老人总是乐在眉头笑在心里,住房宽敞了,出入方便了,空气新鲜了,吃水也甜了,老人逢人就说:“这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啊”!现在老人的儿子、媳妇就在镇区忙建筑活,小孙女也上了镇里幼儿园,大孙女在镇初中读书,女儿、女婿一家也相距不远,一家人总是隔三差五地相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而地处皖鄂边界的弥陀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发挥地处上S211线及镇区二环、三环路和花亭湖环库西路交通区纽的辐射优势,高起点规划、科学选定安置点,着力在确保安置点居民“能致富”上做文章,吸引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村里整合资源,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兴修3条道路,辐射周边村组受益人口达2000多人,沿线已然形成的良好商业集聚效应,吸引了20多户居民从事商业、加工业。同时结合坡改梯等项目,在搬迁区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了“山岭上发展油菜,山脚下发展黄花菜,水面上发展养殖”的特色产业。目前首批安置的49户,都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户一业”,发家致富有了根本保障。
小日子更舒心了
10月19日,记者一行来到弥陀镇安乐村河边安置点,只见55岁的周光宝和妻子胡爱萍正在家门口一边逗小孙子玩耍,一边给远在北京服役的小儿子通电话,告诉今年家里的收成:“今年家里卖晚稻卖了5000多元,你哥嫂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错,年底还清家里的债务完全不成问题。现在家里吃不愁、穿不愁,要不是赶上了政府有了好政策,我们哪能过上这样舒心的日子啊。你就一门心思在部队好好报效国家,好好为我们争争脸啊!”
周光宝一家原先住在海拔500多米的周岭组,原先只有四间土坯屋。去年,他家搬迁到了河边安置点,建起了三层六间小楼房,加上附属用房,面积达300个平方。去年10月18日,一家人等待小儿子参加完北京国庆阅兵式后,乔迁新居。今年春节,老周自己作词请人写了一幅大红春联:“旧貌换新颜如愿以偿歌党政,康居临胜境似曾相契美村容”,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后来,通过村里组织他参加农技培训,老周又租赁5亩田地,种水稻和反季节蔬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确保安置点选址科学,便于群众安居,利于生产发展,安乐村两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民意,坚持以村部为中心,抢抓弥陀大桥建设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选定兴建河边、龙安两个安置点,规划铺设水泥路面7条,完善居民供水、农业生产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土地置换、坡改梯等项目,把原搬迁点打造成生态产业林,发展油茶、茶叶、黄花菜等特色产业,按每户平均能整理出土地500平方米计算,村里将整理出的140亩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生产,户均能增收800元以上。同时,村里协调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确保安置户有地种,鼓励他们发展种植业,已有10户承包40多亩土地发展生产。村里还按照“一户培养一个能人”的目标,请县、镇有关部门和企业培训种养能手和产业工人,目前有50多人通过培训,就近就地得到了安置。
古民居得到保护了
汤泉乡蔡家畈古民居和龙潭寨古民居是太湖县保存完好且独具文化特色和文物价值的古民居,仅蔡家畈古民居就有300余间,是当今花亭湖风景区内保存完好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在所有的建筑中,建筑等级最高的是殷维甲故居和殷赉臣故居,这两处建筑都属皖南徽派风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蔡家畈古民居已然成了历史老人, 200余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灵气在这里不断碰撞,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蔡家畈古民居至今居住着100多户居民,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追求的目标日益提高,不少居民想兴建房子,因此,改善居住环境与保护古民居发生了矛盾。
乡村因地制宜,按照“保护传承,尊重民意,科学选址,注重和谐”的原则,坚持把古民居保护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在请有关部门帮助完成古民居地形图测绘工作,编制古民居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居民按古民居风格对损坏严重的古民居进行修缮,确保古民居不再受到人为破坏,严禁在古民居中再建新的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论证,尊重群众意愿,完成了安置点选址工作,在安置点实行路、水、绿化统一规划,对安置点建筑风格严格按照徽派建筑,确保安置点与古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目前,首批22户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第二期工程将安置13户居民。有诗这样赞颂蔡家畈安置点:“凤阁龙楼宏开福地,新村古韵别有洞天”。
新闻推荐
白天,在县城各大交通路口,总能看到一个个头戴小红帽、手持“文明出行”小红旗的交通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大街小巷,街道整洁,交通、市场秩序井然;一到傍晚,县城区华灯初放,临街各单位楼房霓虹灯闪烁,...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