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叶玲玲
“你随时来我们村,都看不到明显的垃圾……”8月24日,笔者走进太湖县徐桥镇南庄村,跟随村党总支书记方灯明看一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成效。只见村里的道路上绿树成排,垃圾桶摆放有序,地面洁净,让人心情愉悦。“农户大都形成了自觉,会将垃圾丢进桶里,环卫工每天收集送到垃圾集装箱,然后由镇里将装满的集装箱运走。 ”
据介绍,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南庄村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治理以来,该村配置了垃圾集装箱3个、环卫桶450个、电动环卫车11辆,聘请了11名环卫工,成立了保洁工程长效管理小组和村民理事会,对治理工作进行管理、监督。与此同时,建立完善了环境卫生经费制度、垃圾收集制度、生活污水处理及设施维护制度等制度,制定了环境保洁村规民约,并通过接受镇对村的“月积分”考核,村对环卫工进行月考核和对农户进行“最美家庭”“清洁家庭”“不清洁家庭”评比等方式压实责任,提升环保意识。
“干了这个事,当然要负责任。环境好了,对自己有好处,对大家有好处,住得舒适嘛。”黄绍友是南庄村聘请的一名环卫工,笔者见到他时,他正运送一车垃圾到集装箱。他的车上除带了铁锹,还带了簸箕、铁钳、扫帚,清扫垃圾的“装备”一应俱全。
像南庄村一样,大石乡西湖村今年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在将原来村头村尾、沟渠河塘堆放的垃圾集中清理之后,配备了环卫桶、环卫车、垃圾集装箱等环卫设施,聘请环卫工进行常年保洁,并抓紧进行垃圾集装箱平台的选址和建设。 “以前,一刮风垃圾袋就满天飞,一下雨沟塘里便塞满了垃圾,不光难看,还发出难闻的气味;现在,每天都有人清扫垃圾,村里变了样,干净多了。这样的好事,我们老百姓支持。 ”西湖村术龙组村民叶术华高兴地说。
南庄村和西湖村的治理工作,是太湖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缩影。据了解,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清洁乡村,该县制定了《太湖县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从2015年起,分三年完成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任务,其中2015年覆盖40%以上行政村,2016年覆盖80%以上行政村,2017年6月底前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保障治理工作顺利进行,该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重点对各地村庄环卫设施建购、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村级保洁人员工资予以补助,同时确定了奖惩措施。去年,该县65个村通过了验收,今年计划验收81个村。
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太湖县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力求实效。该县提出了“四有、四无”工作标准,即:有一支专业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备设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有一套分级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无垃圾设施服务盲区、无垃圾收集盲区、无村民参与盲区、无垃圾无害化处理盲区;拓宽了垃圾治理筹资渠道,通过“财政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除安排的专项资金外,还积极引导村民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按“一人一月一元”自筹治理资金,鼓励社会帮扶,解决环卫硬件设施投入和保证日常清运处理工作的开展;建立了村级保洁人员队伍,县政府对村保洁人员实行工资补助;创新了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各地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据实考核评分,避免打“人情分”“关系分”,并严格兑现奖惩。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方族文章卫国本报记者聂扬飞提起袁金芳,太湖县发改委的职工和离退休同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老袁是一位称职的关工委主任。”2010年,袁金芳从县发改委副主任岗位退居二线,随即...
太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