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安徽人的生活比其他地方要富些
他们沿大运河乘小轮到镇江,再转大轮溯江而上,过南京、芜湖、大通,到达了安庆码头。之后,他们或步行,或乘车,来到怀宁石牌、望江毛安等地,帮人干活,混口饭吃。所以,至今江苏高邮一带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当年流行的“要活命,到安庆”这句话。
迁徙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久,农村经济开始崩溃,社员吃不饱,身体浮肿,甚至发生了饿死人的严重情况。为了扭转困难的局面,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开始搞包产到户。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果敢地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政策,农业生产马上恢复了生机。
安庆地区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一边实行包产到户,一边动员社员围江、围湖造田,粮食出现了大丰收,社员丰衣足食,喜气洋洋。当时在安庆市工厂里工作的一些从农村来的年轻人,觉得一个月工资只能买一担稻,划不来,纷纷跑回老家种田。而当时江苏扬州地区农村仍然“五风”盛行,老百姓食不果腹,听说安徽安庆实行包产到户,家家三顿白米饭,纷纷背井离乡,到安庆求食。
从扬州地区去了安庆的人,写信回来说安庆这边怎么怎么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前往安庆。他们沿大运河乘小轮到镇江,再转大轮溯江而上,过南京、芜湖、大通,到达了安庆码头。之后,他们或步行,或乘车,来到怀宁石牌、望江毛安等地,帮人干活,混口饭吃。所以,至今江苏高邮一带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当年流行的“要活命、到安庆”这句话。
偏见
采访中,不少人告诉我们,那时“江苏佬”到异乡后,语言不通,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一切得从头学起。安庆这边人,家家织老布、做布鞋,外乡人不会干,只得偷着学。例如有一位妇女,跟一亲戚由高邮来到望江毛安,她在帮人干活时,人家叫她去拿“条竹”(扫帚)扫地,她找了半天,也未找到,心里嘀咕着“条竹”是什么东西呢?以至于十年后,她还经常提起这桩笑话。
外乡人总是受到有些本地人的另眼相看,叫他们“江苏佬”、“扬州佬”、“呔子”。由于饥饿难忍,来皖的江苏人中,也有没找到活干的,就偷东西吃,因此遭到公社、大队干部的驱赶、遣送。不少女性与本地人结婚生了小孩后,仍不被当地政府承认,公社干部动员她们回老家,她们就抱着小孩到处躲藏。
嫁在安徽的女性回老家时,有些家乡人也看不起她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冬天她们都成群结队回老家。在轮船码头、车站,一讲话就能听出来她们是老乡。有的人口音变了,有的人还是原汁原味。她们总是挑着葛箩(一种用竹子编成的箩筐),一头放东西,一头放小孩。老家人一看到这身装束,就知道“安徽佬”又回来了,他们一般喊这些人叫“蛮子”,而到安庆的人则骂他们是“呔子”。
但是,安庆这一带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接纳了这批外乡人,送饭给他们吃,送衣服给他们穿,给他们介绍对象,帮他们成家立业过日子。特别是不少农妇,觉得“江苏佬”可怜,帮外乡来的妇女做鞋,服侍月子。笔者母亲也是从扬州地区迁过来的,当时村里的一些老人就经常提起笔者母亲,“呔子”会做农活,人家一个手拔秧,她两个手拔,年轻时累死了。她小孩多,吃饭都来不及,一边出工,一边从围裙里摸红薯吃,真亏了她。像这样苦水里熬出来的“江苏佬”又何止笔者母亲一个呢?
分离
笔者村里有个理发师,参加过抗美援朝,还会讲朝鲜话。60年代初,家里吃不饱肚子,他就只身渡过高邮湖,从安徽天长县到了合肥,再转车到怀宁石牌镇。路上没有吃的,就卖随身带的东西,到望江毛安时只剩下一条短裤衩。而当时他妻子儿女留在高邮,分离的煎熬自是无以名状……
笔者村里还有一位大妈,人称“老杨”,手上牵一个,背上驮一个,带着一双儿女从高邮来到了望江县大湾一带,后又辗转到毛安公社。当时她就想,“只要是男的对我家孩子好,我就跟他结婚,不管他长得俊丑、家庭穷富。”后经人介绍,她与一王姓老实人结婚。杨大妈的儿子因病10岁时夭折,她痛苦万分。高邮那边的原夫一直找他回去,她死活不依,因为舍不得抛下在望江这边生下的3个子女。最后不得已,她将从高邮带来的大女儿送了回去。
还有的人每次回扬州老家,都要哭着回来。那年头,高邮、安庆之间只同船,不通车。家里人每次送亲人上船时,总是流着泪目送乘坐的小船走得看不见影子了才回去。当时有一位到安庆的妇女,13岁时娘就去世了,抛下她与一小妹。后娘待她不好,且又长期在上海当保姆。她父亲当生产队长,顾不上家。她小小年纪就配合奶奶担起了照看弟妹的重任,十七八岁时就外出挑河堤,自己少吃点,省点粮食带回来给两个弟弟和奶奶煮稀饭吃。就是这样,一家人还是吃不饱肚子。于是,她跟一亲戚来到了安庆望江县,帮人干活,余点粮食做成粑。带回高邮接济家人。由于自小和奶奶在一起,因此她与奶奶感情很深,奶奶去世时,她因家里正农忙,又缺钱,就没有回去。当时,她一边在茅屋里烧饭,一边偷着痛哭……
报恩
如今,江苏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逃荒到安庆一带的扬州女性,回到老家后,有的就不愿回安徽了。于是父母就语重心长地劝道,“60年代,安徽人救了我们江苏人,我们江苏人现在富了,不能忘恩负义,不能忘本,你应该回去,那里有你的孩子。”有的人到江苏后,就撒谎说在江苏因病去世,安徽这边的丈夫、孩子不相信,又把她找了回来。当然,还有的人回老家后,老家人劝说留在扬州过好日子,但有的人就没答应,“我们从小吃尽了苦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再过没娘的苦日子,我要回去!”
安庆、扬州皆是中国历史名城,但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两地还演绎了这么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多年来,安庆、扬州两地有亲戚关系的人,一直经常往来,甚至互相通婚,他们成了两地一个特殊的感情互动纽带。
新闻推荐
○王佳慧伏在妈妈耳边说,马上就要过生日了,她要买一双高跟鞋。王佳慧移植手术后,11月3日才出舱,目前已经花了50多万,除去报销的,家里依然承担20多万  ...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