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岳西新闻 > 正文

那段激情 燃烧的岁月

来源:合肥晚报 2014-07-04 16:44   https://www.yybnet.net/

○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含糊

那段激情 燃烧的岁月

□李婷 本报记者 李云胜/文

1964年8月25日下午,合肥市1700多人在江淮大戏院隆重集会,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26日早晨,《合肥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则新闻。从此之后,《合肥晚报》变成了这群知识青年的知心朋友,一路相随,记录着他们扎根农村的点点滴滴。

义无反顾 奔赴大别山腹地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政策号召城市青年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之中,于是在全国掀起一股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1964年,合肥市首批170多名知识青年踏上了奔赴皖西边陲岳西县的征程,而李小林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带着满腔的热血,开启一段用汗水浇灌的农村生活奋斗史,那一年,他只有15岁。

1964年,李小林老师作为安徽省有资格参加浙江美术学院考试的三名学生之一,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课考试,但本是一位即将踏入大学门槛的知识青年最终因为家庭出身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李小林老师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到农村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到了岳西,这批知青便像一株蒲公英的种子被吹散,纷纷扬扬飞向石关、来榜、徐良、店前、杨胜、司空、冶溪等地。李小林老师和蔡国华、李玉民、谢志明、周莉光、郭福存、王淑玉、张明义等同是合肥七中的初中毕业生分在一个小组,安插在店前公社店前大队。当地老乡把他们安置在一间由土屋改造的“精减人口安置办公室”内。看着那陈旧的老墙上一扇小小的木栅窗户,窗外一方小小的天地,一位位热血青年顿时平生了些微忧伤,激越动荡的心一下子平静了许多。从城市到农村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内心承受无以言表的压力,但往往压力就是踏出第一步的动力。

岳西地处大别山,地势封闭,文化匮乏。当时女孩子取红纸涂腮红就算是相当时髦了,而一个村子找不到一个能识字记账的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在家家户户的柜子上总能见到一道道用木炭灰画的横杠,这是那里朴实的劳动人民在不识字的情况下发明的记账方法。于是乎,当知青涌入农村,便立刻刮起了一阵“抢知青”风。在这阵风下,李小林老师荣幸地成为一名“记工员”,就这样开始了自己扎根岳西的基层生活。

满腔热血 融入老区生活中

同一批去岳西的赵翰彦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且品学兼优,他曾骄傲地说:“我们是一群无畏的革命者,我们没有帽徽领章带来的光环,我们也没有固定的工资和享受生老病死的保障,山风和烈日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城市知青用长期的行动实现着‘黑皮、铁骨、红心’的誓言。当我们穿着布衣、草鞋与当地农民站在一起时,谁也无法分辨谁是知青,谁是村里人。” 对于这群热血青年来说,只有真正融入农民当中,才能于农村扎根下去,因此他们不得不面对着来自农村思想、生活、劳动这三关的考验。

思想关就是自始至终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动摇情绪,坚定自己扎根务农的意志。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同组吴崇庆的故事,吴崇庆的父母都是教授,他舍弃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岳西,下乡后每天扛包运粮低头猫腰的,还不时听那端坐桌边的会计大声吆喝“拿码子”,顿感低人一等。他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做思想斗争,甚至彻夜难眠。看着同学们的劲头、想想世世代代的农民们,动摇的思想才渐渐平顺。李老师告诉我们,对于他们那样一群初来乍到的热血青年来说,像这样的彷徨、矛盾、失落很多人都经历过,但也正是通过了这段痛苦的思想挣扎后才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基层的决心。

如果谈及农村,自然离不开劳动,它们之间就是鱼水的关系。在李老师的回忆当中,与劳动有关的故事似乎道不完、叙不尽。跟李老师一起劳动的知识青年余契修,他当年最怕的劳动是插秧,这项农活要求始终弯腰蹲腿,一天干下来,腰腿疼痛难忍,坐凳子都要用双手扶。女知青郭福存少言寡语,凡事抢着干,唯独害怕下水田。碰上蚂蟥,她就打颤。有时别人插秧跑到老前面了,她还在原地弓着身子浑身发抖。原来她两腿已叮满蚂蟥,她不敢碰也不敢喊,就那么颤抖着任蚂蟥叮咬。冬天种小麦,要将大粪、草木灰和麦种拌在一起,种麦时就用手一把一把地抓粪灰点入穴中。为了表明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这群热血青年们都抢着干脏活,双手从挂在胸前的粪箕中抓那没拌开的湿漉漉的粪灰,不少人因此中了粪毒,弄得双脚双手红肿、溃烂,很长时间才好。

敢想敢干 成为山里香饽饽

俗话说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李小林这群知识青年刚来农村那会也是陷入“手不能抬,肩不能扛”的窘境,但经过各种农活的锻炼,他们也迅速晋级为有知识的地道农民,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农村,也将大脑中的知识传播到农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李小林老师向我们讲述到,偏僻的岳西乡村,当时没有电灯不说,就连煤油都要凭票供应。吃的米和大麦都要靠石碓舂壳。面对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李老师的同班同学林匆匆打起了废弃立式柴油机的主意,利用它办起了自己插队所在的司空村的第一个机械碾米加工厂,不仅碾米,还设计了磨粉、榨油一套套工艺。

曾经是合肥一中高三班毕业生的任敬敖,下乡后主动向农技员学习,在生产队推广绿肥红花草的栽培,搞小苗带土移栽的试验,推广矮秆化,改革传统冷水浸种的做法,以热水泡种催芽育苗,使当地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后来全队技术性强的农活全由他指挥安排,他成为一个种田能手。

在榜花墩的郭家骥,为了解决山区玉米品种老化、抗病率低、产量不高的问题,一头扎进玉米地里,培育出的杂交新品种广受欢迎,他也因此与育种结下缘分。

李老师谈及自己处在农村第一线,也尝到了不少科学种田的甜头。他管理队里一片荒废已久的梨园,他就到处搜罗有关果树管理的书籍,边学边实践。春天满园梨花,秋天枝枝挂果,当年就收获5000多斤,并连续8年丰收。李老师表示,至今想起金黄的日本酥梨缀满枝头,阳光下像串串铜铃的模样,他的心里总会泛起一丝醉意。

当年在农村,这群知识青年在用知识改变农村的同时,更多的是发挥着传播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作用。诗人张万舒在《大别山的思念》中写道:“十年间,这里由5所小学发展到20所,十多名知识青年成为教师骨干,有的一人在高山上办一所小学。他们的办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千方百计解决农家孩子上学的困难,登门说服一些家长克服重男轻女的思想,把女孩子送到学校读书。经济困难的,他们自己帮助孩子代交学费和书本费,使96%的适龄儿童入了学,培育了山区的未来和希望。”赵翰彦受公社指派,在徐良公社的太平祠堂里独自创办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农业中学,38名学生是他爬上爬下从各个大山头上动员来上学的。他一人身兼教师、总务、校长、勤杂数职,连教材也是他自己编写的,深受家长学生的欢迎。杨文翠,高高大大的女知青,平时大笑大嗓门说话,不少男同学都有些怕她,但那些在她班上的学生却个个喜欢她。李老师当年也是只身一人背着黑板、拿着书籍行走于芦草割颈、野兽频繁出没的深山,“送教上门”到农村各个生产队,把知识传播到农村的下一代,才是真正的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路相随 与合晚不解情缘

《合肥晚报》一直关注着这群知识青年,细致地记录了他们扎根农村的点点滴滴。

1964年8月25日下午,合肥市1700多人在江淮大戏院隆重集会,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次日早晨,《合肥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则新闻。

1965年3月25日的《合肥晚报》,曾报道岳西插队的170多知识青年“普遍学会割稻、种麦、种菜、打柴等十几项农活,有的人还会犁田耕地……在岳西县店前公社杨胜大队插队小组的10名知青,四个半月共做5770多工分,有的青年已超过本队强劳力”。像张明义、虞积民,后来都成了当地出名的大力士。

除此之外,《合肥晚报》也为当年的那群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吐露心声的平台。当年在河口公社的瞿文彬曾在《合肥晚报》上发表过《寄给侯隽表姐的信》,他在信中写道:“上山砍柴真是人见人怕的活计。我第一次劳动是上山砍柴,望着那耸入云霄的山峰,怪高兴的,可爬上半山腰,累得气直喘,嘴就合不拢了,第一趟砍柴回来,脚板手掌都是血泡,肩膀也肿了……”

如今,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一些报纸照片。泛黄的照片里,透过模糊的字眼,我们似乎可用心体验到上世纪中国知识青年为奉献祖国建设的那股满腔热血和激情。

回忆往昔 最爱朴实山里人

“扎根农村的那段日子虽苦,但它是真真切切磨练了我们这群知识青年,我们所吃的苦也让我们更加有了担当”,李小林老师认真地向我们讲述着扎根农村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艰苦环境下磨练出的那种担当感,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单位中成为中坚力量。曾两次高考均因家庭出身不好被政审淘汰的周晋,1971年,他被抽到东方红水库当赤脚施工员,成为技术骨干,后任主持水库工作的技术负责人。泱泱水库不仅开发了几百亩新水田,而且解决了千亩良田的灌溉。1979年周晋举家返城,1997年出版了反映山区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山祭·魂祭·风流祭》。现如今已是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经一头扎进玉米地里的郭家骥,后从山里调到合肥市农科所,并担任了所领导。1992年,作为项目主要技术骨干,他培育出西瓜新品种聚宝一号,被评为国家一等奖,他本人也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专家。在荣誉光环接踵而至时,他再次向命运挑战,放弃了舒适的工作,带着妻子儿女再赴海南,风餐露宿,下海创办了“绿宝”育种公司。白天日头烤,晚上蚊虫咬,个个都掉了几层皮,终于培育出“绿宝”新品种,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当年革新生产工具的林匆匆,近几年来带领群众自筹资金、自行设计,架起了28座石拱桥,沟通了50多个村民组,使那里山水之间原来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村民们得到了极大的方便。林匆匆现在不愿意回城和女儿团聚,单身独居在司空山下的土砖屋里,为了司空山的旅游开发日夜操劳。前不久,他发现了《目唐寿域铭》碑,在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反响,确定了司空山的二祖道场地位……

当初最害怕插秧农活的余契修,现已是安徽省农业银行的一位处长,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许多怀念大山的歌曲。2004年5月,在省城安徽大剧院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作品专场晚会的余契修说:“可敬可爱的山里人在我心中,他们的良知和美德深深打动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在失意时不会气馁,失败时不会消沉……”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小林老师,依旧放心不下早已成为心中故乡的岳西,又开始忙起岳西旅游项目的开发。

对于当年170多位充满热血的知识青年来说,在人生最美的时光,他们奉献于偏僻的乡村,将各自的理想抱负与农村的进步、祖国的建设密切联系起来,用激情燃烧青春的岁月。

新闻推荐

两棵傲立于田园之上的苦楮树高大挺拔不仅因粗壮的树干

两棵傲立于田园之上的苦楮树高大挺拔,不仅因粗壮的树干让几人难以合围,更因两棵树凄美的爱情传说,而惹人洒泪叹息。冶溪的树与众不同,是因为冶...

岳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岳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一个人的村淘2015-11-10 15:08
大山里的村淘2015-11-10 15:08
猜你喜欢:
杜绝“青岛大虾”2015-10-21 20:49
评论:(那段激情 燃烧的岁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