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岳西县包家乡卫生院原院长王高翔,带着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眷恋、带着对父老乡亲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歉疚,永远地离开了工作岗位,时年40岁。
2015年8月,王高翔在岳西县“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中获全县“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不久前,笔者一行穿山越岭,来到他生前工作的地方,探访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故事。
包家乡是群山环绕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山高林密,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稀少,分布不集中。 “2001年王高翔刚到包家乡卫生院工作时,还是个年仅27岁的小伙子,生龙活虎,热爱工作,为人朴实厚道。当时他主要负责疫苗接种等工作。在工作不久就能对全乡4个行政村81个村民组的0-3岁儿童的接种情况了然于心,并且每个月都会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来接种疫苗。 ”曾经和王高翔在包家乡共事10年的汪良宴说。
现年45岁的包家村农民刘某在2001年查出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那时候包家乡医疗水平跟不上,一些医学常识在群众中还没有普及,很多农村群众谈起乙肝病毒携带者,觉得这群人会传染乙肝病毒,均畏之如虎。那时刘某和大家的认识一样,心情自然极度紧张,但是还要向家人瞒着。刚到包家乡卫生院工作的王高翔得知其情况后,多次和他促膝谈心,告诉他日常工作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几率非常小,基本等同于健康人,所以只要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一般是不会传染的。
在帮刘某认识 “乙肝病毒携带者”概念后,王高翔联系到上级医院的相关病症专家,积极为他进行辅助治疗,有时还骑摩托车逾百里带他到县医院或中医院进行检查。当前,群众们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了科学的认识,不再那么畏惧,刘某的身体状况也很良好。 2014年7月,刘某得到王高翔病逝的消息后,这个憨厚的农家汉子禁不住嚎啕大哭。
石佛村贫苦农民朱达、储小兰夫妇也是因病和王高翔结识。从2004年朱达被查出患有慢性病后,王高翔就一直积极为他进行诊治。2013年7月,病情稳定的朱达考虑到两个儿子已经成人,而全家4口人仍然蜗居在几间破旧的房屋里,梦想建一套新房。王高翔当即说,房子一定要建,没有钱大家想办法。随后两天,王高翔骑着摩托车,拿着从朋友处借来的10000元钱,亲自送到朱达手中,鼓励他早日开工建房。同年腊月,朱达家的新房建好后,王高翔个人备了一个200元的红包,向这贫困农家送上他红红火火的祝福。
一年冬天的下午,大雪弥漫,包家乡卫生院接群众电话称在黄梨园有一位不知姓名的老奶奶冻坏晕倒在路边。王高翔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力将这位老奶奶接到乡卫生院进行抢救。当晚,他和多位医护人员值守救治。第二天,大雪暂停后,他又护送老奶奶到县医院救治;还有一年的夏天,当地有位万姓农民的孩子误喝了PP粉,出现口咽部烧灼感,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王高翔诊治后觉得孩子中毒状况严重,建议将孩子送到安庆市的医院救治。孩子家长说没有钱,他立即掏出3000元,让他们快速将中毒的孩子转院就诊。最终,这个孩子得到有效救治。
行医,首先是行德。在王高翔14年的工作时间里,他走遍了包家乡的山山水水,每一户群众的家庭住址他都如数家珍。他把包家乡所有父老乡亲的健康系在心头,却忘记了家里年迈的父母、孤独的妻儿。他的医德、他的仁爱之风、他的义行善举感动着乡亲们。在他2014年患病于合肥住院和在家疗养期间,包家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人员看望慰问,当地200多名群众也先后赶去探望。他离世后,400多名群众自发前往县城参加其追悼会;今年清明节时,14位乡亲冒着大雨,到他的墓碑前祭奠……(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韩振球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张玉芳通讯员崔泽惠范智小水利工程建后管护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是皖南和大别山区,工程小而散,管护难更为突出。3月底,记者在岳西县冶溪镇金盆村走访时就发现,该村只有4个村民组,8...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