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2015年,民生幸福的思路愈发笃定,共享发展的举措愈发坚实,党委政府为6900万江淮百姓编织起一张立体化的民生保障网,基层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创建 为民惠民为本
2015年2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安徽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双第一”,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数并列全国第一、新提名全国文明城市数全国第一,这成为安徽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里程碑”。
“争创文明城市为了谁?答案是老百姓。只有让人民群众从文明创建中得到最大实惠,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文明城市创建才能硕果摇枝。每一次我们对各市、县创建暗访调查,群众的正向回应一直都在97%以上。 ”省文明办创建处相关负责人说。
真金白银投入城市建设,文明创建惠民利民优化城市“硬件”。 “十二五”以来,马鞍山、合肥、芜湖、铜陵、淮北、蚌埠等城市,从改善城市“硬”件入手,文明创建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合肥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市场改造,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自2012年起,该市共投入18亿多元,对全市254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
芜湖市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对多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文明单位“认领”老旧小区责任制,使老旧小区重新焕发生机。5年来,该市投入207亿元,滚动实施48项民生工程。
淮北市将“文明牌”转化为“民生牌”和“民心牌”,把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工作力量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新增财力60%以上均用于民生建设和公共服务,交出了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马鞍山市赢得 “三连冠”实属不易,根本得益于“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该市每年都把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2012年、2013年分别投入30亿元、36.5亿元实施80项民生工程,2014年投入40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铜陵市把打造“碧水蓝天”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努力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零排放”。经过不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该市再现山清水秀,“生态山水铜都”更加清新靓丽。
一条路、一小巷,一盏灯、一水道,一棵树、一块砖,“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努力把文明创建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一点一滴润泽百姓心田,一点一滴提升民生幸福。
文化滋养 构筑精神家园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基本民生。在文化“八个强”建设过程中,“文化为民”始终贯穿其中。
“能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看书、看戏、看电影、听讲座,这不就是建在农村的城市公园吗? ”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的周世铸老人笑呵呵地说。老人所说的就是村里的农民文化乐园。2013年6月,安徽省按照“反弹琵琶”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在全国率先展开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两年多来,农民文化乐园已由一个概念轮廓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想文化阵地,中宣部、文化部对此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0个,在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00个,实现16个市全覆盖。
“在家门口看大戏,带劲!”近距离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的来安县新安镇双塘村村民赵金萍高兴地说。今年,安徽省继续实行公开招标购买文化演出服务的方式,请农民朋友看戏,确保15539个行政村一年至少看到一台质量较高的文艺演出。“调演竞赛”摸清竞标院团演出水平;演出院团拟出多套节目单,请村民“看单点戏”;构建由主管部门、村级组织、新闻媒体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送戏质量监督体系…… “群众唱主角”的采购模式受到基层百姓欢迎。
花10元就能看一场黄梅戏大戏;“五看”特约商户较上届增长37%;取消看书、看戏类补贴50元起步的消费门槛;“文化乐万家 惠民下基层”活动走进595个乡镇……今年,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进一步创新运行平台和活动模式,门槛更低、覆盖更广、惠民更实。
阅读惠民“七进”活动、“经典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专题讲座……作为安徽省推动全民阅读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有新提升。
文化,让百姓生活更精彩;文化,让和谐家园更美好!
补齐短板 破解更多难题
主攻薄弱环节,补齐民生短板。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每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公共服务阳光普照江淮大地。 2015年,安徽省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等9项民生工程标准,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超过八成,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领域难点和热点问题。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安徽省就担当“排头兵”角色,创立了“安徽模式”。今年2月,作为4个试点省之一,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挺进医改深水区。全省100所城市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带量采购药品耗材“三同步”,基本实现“患者就医负担不增逐减、医务人员收入不减逐增、医院总收入合理有限增加”的改革目标。
当“有学上”不再困难,“上好学”成了新期盼。在城市,“名校+分校、名校+乡校、名校+新校”等连锁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县管校聘”模式的探索,让“差学校”也能拥有“好老师”。在乡村,教育信息化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有了在线课堂,打消了把孩子转到远处学校去上学的念头。
安居才能乐业。今年,安徽省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工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基本建成量、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3项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安徽省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组织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63.3万人。
从完善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入手,安徽省着力为百姓打造“15分钟健身圈”。目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省每万人体育场地数为8.82个。
托住底线 不让一人掉队
“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年末岁尾,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掷地有声的承诺,让贫困群众心里暖意融融。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以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采取一系列真招实措推进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90.2万下降到2014年的401万。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2015年,安徽省在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上下功夫,全年有望实现减贫75万人的目标。
扶持谁,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今年10月起,安徽省全面实施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不仅对贫困户进行了精准锁定,也对致贫原因进行了精准筛查。
谁来扶,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从“被推着走”到签“军令状”,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不断完善,责任层层压实;从“挂名走读”到“身入心入”,驻村扶贫更见实效;从“小扶贫”到“大扶贫”,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汇聚多方合力。
怎么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安徽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实施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工程,打出光伏扶贫、驻村帮扶、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组合拳”,贫困家庭腰包越来越鼓。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7元,实际增长8.5%。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脱贫攻坚的目标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
保基本、兜底线,2015年,困难、弱势、特殊群体得到更多贴心帮扶。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安置率达99.3%;老民师、老村干、老村医等8类“老字号”问题的政策已基本落实到位;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会保险进一步扩面提标。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发挥党员的作用,开展“一对一”扶贫。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新闻推荐
李锦斌在岳西县、霍邱县调度督查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聚焦精准督查解决突出问题狠抓落实确保精准脱贫不落一人
本报讯(记者 胡旭)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落实。 4月7日至9日,省长李锦斌先后到岳西县、霍邱县,采取定点督查与随机点调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以户看村,以村看县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专项调度督...
岳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