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是我国南宋一位学问渊博、下笔从容的写家,其《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有宋代三部有名的笔记。虽说此三部书与明清易代时“清初三老”的顾炎武《日知录》相较,无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力,但它们均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当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洪迈《容斋随笔》评价道:“(洪迈)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凡意有所得,即随手札记、辨证考据,颇为精确……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说实在的,稽考两宋浩如烟海之笔记,《容斋随笔》当得起这一评价。
《容斋随笔》内容庞杂、叙述各异。它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医卜星相,靡所不句。洪氏的写作亦相当随意,其有所得辄下笔。全书不立理论框架,不构筑体系,平实道来,然而渊博的知识、学问却不掩盖其立场与性情。兹举二例,可说明之:
一是在谈到“朋友之义”时,洪氏写道——
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曰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称相与,不以死生贵贱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要义,就在于《白虎通》所记载的“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然在此“五伦”中,唯独少了师弟之义,中唐韩愈于《师说》中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近世著名学人黄侃先生的拜师轶事,亦充分说明这一点。据传,当年黄侃先生服膺北大著名学者刘师培经学,遂拜刘为师,二人有一种朋友间的融洽关系。洪氏于此所申明的朋友之义,其实亦是在申朋友及师弟之义。从著述角度看,洪氏此举是有深意的。宋人尊师,曾出现过“程门立雪”的故事与美谈。然相较于尊师,尊重前贤乃是一层更高境界之师弟之义。而宋人在做起学问来,却多不注意对前贤的师承,他们着力于颠覆旧说,故宋代学术存在着既有活力四射的一面,亦有过于浮躁、穿凿的一面,其显例就是欧阳公(欧阳修)怀疑《易传》并非孔子所作一事,可说是开了宋人疑经的先河。
二是在讲到生日宴会源头时,洪氏于“诞节受贺”一节写道——
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诏曰:“七月六日,是朕载证之辰,其日,百寮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门内与百寮相见。”明日,又敕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然次年复行贺礼。诞辰之制,起于明皇。
此则笔记,指出最初古人并不重视生日,直至唐明皇(玄宗)时,方有设宴集会以庆生日的先例。这就点出了我国生日宴会的来由,它显示出洪氏善于观察历代风习,以及读书治学的锐利眼光。
撰写笔记,乃是古人治学的一种形式。一个人读书偶有所得辄记下来,此便是学问。
新闻推荐
星期六上午,我到班上看学生自习,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下午去包饺子,您和我们一起去好吗?”我说:“看情况吧,只要没有别的重要事情我...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