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顺东
近年,“垃圾围村”成为热议话题。
百色老区的乡村环境卫生如何?连日来,记者深入凌云县、右江区和田林县等地,探访三种类型十几个村屯,管窥清洁乡村之路。
【“三不管”型】
只扫门前“雪”不顾遍地“霜”
凌云县某屯,不大的村庄掩映在绿树里。走进村庄,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比较干净。“我们这里信灶王。送灶王时要搞卫生,所以一年大扫除,月月小扫除。”村民老杨说。
清扫的垃圾,放什么地方?
“倒下沟!”老杨脱口而出。
在老杨所说的沟边,由于近期没有下大雨,等待山洪“转运”的生活垃圾大量堆积。这条小沟的下方是一条小河,小河流往地下暗河,垃圾最终漂往何处不得而知。
在记者走过的村庄里,这还算是比较好的,人口不多,群众处于小农作业状态,产生的垃圾多是可以降解的。而一些上规模的农村,垃圾污染触目惊心。
在百色城外某处,原本用来养鱼的池塘多年来积满了生活垃圾。村民小岑说:“村里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堆放垃圾,只能扔在池塘里。”小岑更担忧的是村民饮水安全问题,他说:“村民多是打井抽水,都是浅层水,这一池塘的臭水肯定会渗透下去。”
在各地农村采访中,记者经常遇到路边积攒成堆的人畜粪便,刺鼻的气味让行人避而远之。养猪粪污随意排放对周边村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房前屋后的空地、沟渠池塘、学校附近成为生活垃圾的重灾区。
【现代管理型】
有机污水处理厂净化生活污水
位于右江区的华润百色希望小镇,作为现代化企业帮扶建设的新农村,处理垃圾和提升群众素质都很成熟。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他们的尝试获得了认可。
2009年,百色市首个人工湿地率先在希望小镇建成。湿地利用大量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水体水质、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水土保持以及保持水环境等作用。
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酸化预处理后,直接进入垂直流人工湿地,经过砂石、植物根部吸附过滤,污染物被逐步分解。接着,污水进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此时,再经进一步处理,确保出水达到标准排放。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牲畜饮水。
“这个好处就是便于操作,投入成本相对不高,而后期维护费用可基本忽略不计。”百色市环保局局长覃志坚说。目前,右江区阳圩镇六丰村六丰屯,田东县祥周镇祥周村、新州村、百银村等地,也建起了类似的人工湿地,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
【政府主导型】
“三改三化”改善环境
车子从国道324线拐进一条水泥路,穿过一个铁路桥隧道,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整齐、鲜艳的新楼,宽敞、干净的文化广场,门前屋后绿树成荫……这就是田林县和谐示范村屯——俄外屯。
几年前,该屯以创建“科学发展明星村”为契机,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加大村庄整治,实现了“村屯治安良好,村落环境整洁,村风民风文明,农村文化先进,农民收入提高”的和谐发展目标。
加大村庄整治,促进环境和谐。2009年5月,该屯抓住县委、县政府把俄外屯作为“科学发展明星村”示范点建设的机会,投入1700多万元(其中上级政府投入约700万元,群众自筹1000多万元),硬化了屯内主干道,新建好村综合办公楼、民族戏台、菜市场、生态文化广场、排水系统、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等。同时,还加大整治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建设,实行“三改三化”(即改水、改厕、改厨,绿化、美化、硬化),治理垃圾乱倒、禽畜散养、私搭乱建等现象。如今,全屯228户全部住进新房,有95%以上是楼房,其余是砖瓦结构房子。
垃圾怎么处理?污水怎么解决?村民坦言,垃圾集中焚烧之后拉上山做肥料,而污水则通过村里排水系统直排入沟里面,处理得还不够理想。
新闻推荐
本报见习记者罗琦解决贫困问题,教育是治本之策。作为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扶贫助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且带...
田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