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500年前是一家人!”在百色,每每遇到与自己同一姓氏的人,黄志强总会留心询问对方的名字和籍贯,然后颇为肯定地说出这句话,原本是一句套近乎的客气话,却被他说得颇有底气,“有家谱为证,祖祖辈辈记了600多年呢!”
我国有着以修谱寻宗为特色的“文化认祖”传统,族谱家谱是平民百姓的史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自本报刊出“追寻百色姓氏故事”专栏稿件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近日,右江区龙景街道大湾村的村主任黄志强就向本报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这本厚厚的广西南宁马津村黄氏族谱,完整记录了他们黄姓分支从明朝黄始源老祖(公元1371年)至今的血脉延续。
百色黄姓: 500年前,真的有可能是一家!
“始源系山东青州府白马县桥头村人,自宋仁宗皇佑元年仕桂林郡,至四年,从狄青征侬智高于昆仑关,进驻邕州,后遭遇交趾之乱,至洪武四年而治,乃迁于南宁宣化县……”翻出厚厚的族谱,黄志强向记者讲述黄氏家族600年的渊源: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黄氏先祖“启源祖”携带四个儿子寿生、寿成、寿方、寿正,在南宁府宣化县郊开村,在那踏岭(今南宁市江南区一带),报籍西乡一图马津村。
“始祖黄启源,生成方正四子贤,分冬二四和五八,寄语儿孙世代传。”这本修著于1999年的广西南宁马津村黄氏族谱记载:津,即渡口,因马津村形状似五马归槽,傍邕江由西转北向东而流,环抱整个村庄,所以命名为“马津村”。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后来村场比较大,人口众多,村子曾划分为津一、津二、津三、津四、津五等五个村子,后来又合为三津村。据记载,由于黄氏先人勤耕细作,出现了五谷丰收、丁财发达的新气象。此外,族内十分重视教育,文风蔚起,人才辈出,近百年来为官经商者不在少数,树大根深、开枝散叶,几百年间,随着人丁发达,马津村黄氏又先后分成数支,迁往省内百色、武鸣、钦州、灵山以及国内外各地。截至1999年,黄氏族谱记载,自始祖开村600多年,马津村黄氏已有两个支脉达28代,超50000人。
“仔细算来,我是第25辈黄氏子孙。”黄志强掰着手指头说,“老祖先启源祖生有四个儿子,我们上芹屯这一支黄姓属于次子寿成公这一脉,是四冬三房棠华树坡这一边的。”
看到记者露出疑惑的表情,他解释称“冬”是他们划分亲缘脉系的一个单位,启源公有四个儿子,分居二冬、四冬、五冬、八冬,各安其家。而黄志强祖先所在的四冬三房棠华树坡支,有个典故。据传,开村始祖定居那踏岭后,副业建场在木山江,养有一群鹅,在附近一带田塘放牧,有一天晚上不见鹅群回来,就到处找,始终不见,启源祖很心疼,以为被人偷了,春去秋来,启源祖在半公里外的地方割草,忽然听到一群鹅叫,循声看去,看到群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有趣,祖公看到当地地势平坦,还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树,觉得这里真的不错,就迁居于此,命名为“棠(塘)华树。”
而相传启源公的大儿子寿生公从那踏岭迁入山门口,凿岭开荒修建房屋。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树木满山,杂草丛生,很适合牛马羊群放牧,加之土地肥沃,庄稼收成也很好。一天,所养的马群不见了,寿生公提起灯笼上山寻找,登上高岭又转入水边,终于在一处塘边(现二冬三房八角塘)发现了悠悠然歇息的马群,松了一口气的寿生公赶紧把马群赶回家,没想到第二天,马群又跑去那里夜宿了,随后的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寿生公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又举家迁移至此,为了表示对寿生公的怀念,第10代孙子明朝省祭官芝臣在当地建了一间小有规模的八角门楼,后人乐于传颂的“夜宿群蹄梦八角”就是这么来的。
而黄志强所在的这一支在第13代云曾公时,迁居到百色现在的龙景街道大湾村上芹屯落户生息,至今已有16代。
人口众多 子孙相见不相识
“早些年做生意时,老在各地奔跑,见到黄姓的人总要留心问问,细细查来,还真的沾亲带故。”黄志强说,因为家族历史悠久,十分庞大,子子孙孙在各地开枝散叶,见面不相识,但追溯至祖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阅广西南宁马津村黄氏族谱,记者发现,记载在册的黄姓家族遍布百色,尤其集中在右江区、田东、田阳、平果一带,人数众多。比如,四冬三房(云启公支脉)后世迁至田东县祥周镇、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四塘镇,而在那毕乡的黄姓则属于五冬头房、利园村属于五冬九房,田东祥周镇百度村巴立屯的黄姓则属于五冬八房。有些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只记得是从马津村迁出,但具体是几冬几房,已无从考证,比如平果果化镇的黄姓只记得属于五冬,具体是哪房子嗣已无从查起。
“翻开我们的族谱,你会发现,有许多重名的现象,因为人口太多了,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3000字到5000字,所以撞名也就不奇怪了。”黄志强解释称,在解放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孩子无灾无病,所以名字里石、铁、柱、强用得比较多,寓意结实可靠,后来喜欢把孩子的名字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如爱国、新华等,单单有一房,同名的就有20多人,后来族谱出来后,大家取名字都会去翻一翻,避免重名。
同心同德 修缮族谱
翻开广西南宁马津村黄氏族谱,大到记录自己的家族迁移状况、当地自然变迁,小到家族成员谱系排列等,都被用最为简单、自然的笔触记录下来,这点点滴滴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600多年的发展,也折射出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据了解,这本族谱修著时间长达近10年,百多人参与写谱,编著人员不畏严寒,走坡串巷,访问老人,请教专家,百色黄氏也成立了专门的族谱修缮小组,收集整理了百色地区一大批一手材料,“这是马津村黄氏家族仅有的一本族史教科书,对本族的发展和昌盛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希望它能激励海内外宗亲热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愫,为他们回国返乡献爱心做建设展示更宽广更具体的前景和落脚点,而对家乡风土人情、典故传说、人文地理景观的记载,则是激发宗亲们对故乡的热爱,唤起他们自觉珍重、保护改造和美化自然生态环境……”编著人员在书内如是说。
链接:黄姓的历史渊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一支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文化)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有说法称,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讯 田东县义圩镇某村的罗某某,因邻居给孙子过生日不请自己喝酒,自感“委屈”,竟拿刀窜到邻居家将其捅伤,并打砸其家具。 &nb...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