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耀华本报通讯员 吴高翔
日前,记者刚走进怀远县新城区何巷村农民别墅区,迎面碰到匆匆走出自家新居、赶早去蔬菜大棚忙活的村民方立军。小方家中有3亩大棚,去年收入近10万元。小方说农民富了,就琢磨如何改善生活环境,他告诉记者:“光是去年一年,村里就投入500多万元,改造、扩建了60多公里的村路,新铺设的22公里水泥路旁进行了绿化和亮化,村子里也清洁亮堂多了。 ”
有120多万人口的怀远县,农村人口居住比较稠密。提升文明素质,改善乡村面貌和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去年以来,该县以19个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村作示范,并以国省道沿线为重点区域展开整治提升活动。全县19个乡镇均建有中心垃圾站,配备清洁车、垃圾专用铲车,共组建289支保洁队伍,实现了农村环境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徜徉在何巷村,只见100多个垃圾桶沿着住宅楼和主干道有序排列开,垃圾清运站前两辆垃圾清运车正忙着清运生活垃圾。村民黄华梅说,生活垃圾袋装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在每家每户门口都干干净净,俺们感觉神清气爽。
“土房子、泥台子,下雨全是泥糊子。”这句顺口溜如今已被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的何巷村给踩在了脚下,收入到记忆中。
307省道是怀远的一面镜子。在这里记者发现公路两侧的厕所、柴草堆、杂物堆不见了踪影,就连墙上的“牛皮癣”、小广告,也被一幅幅生动优美的文化墙所代替。驱车经过县、乡公路沿线的村庄,再不见印象中的脏、乱、差,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村庄变得越来越干净,昔日环境整治的“盲点”,如今旧貌换新颜。
荆芡乡在225、307省道沿线组建了保洁公司,对影响村庄环境和整洁的厕所、杂物堆、柴草堆进行集中清理,20个村聘请了40名清洁工,保证了村主干道有人清扫和村庄垃圾有人收集清运。村民潘地和指着手中的清洁袋告诉记者:过去俺们处理生活垃圾特别费劲,不讲究的就随手乱丢,新街西边的灌溉渠、排涝沟成了垃圾场。现在好了,自打垃圾袋装集中清运,俺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干净日子了!
河溜镇罗新庄村,位于307省道沿线,作为该县四个美好乡村先行试点,沼气使用率高是其一大特色。该村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建沼气、用沼气,整庄整村推进,达到“上气下水循环、生产生活生态”的目标。记者在村民刘广侠屋子前,见一辆沼气服务车正在提供维护服务。刘广侠告诉记者:现如今烧锅做饭用上这玩意,俺们农家妇女不再被“烟熏火燎”了!说话间,师傅修理完毕,她“啪”的一声扭开了锅灶开关,乐呵开了:像这样做饭烧开水就是环保、省时、省心。
离开罗新庄时正是晌午时分,记者回望冬日的淮北平原,一畦畦农作物上挂满白霜,阡陌深处的农庄外墙粉饰一新,只是不见了往日炊烟袅袅的场景。
新闻推荐
▲ 1月21日,在怀远县荆芡乡牛王村,“中国好人”许忠保(中)帮助留守老人挂灯笼。春节临近,怀远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来到留守老人、敬老院老人等困难群体中,免费送上大红灯笼和春联,并开展春节期间农村电...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