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已是职场人面临的新常态。而社会跑步进入老龄化,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成长为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房贷压力和深陷职场危机随时可能出局的中年人,照顾重病的老人和家中出现意外的患者成为困扰很多家庭的一道难题。
怎么办?种种现实难题,都将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同一类人群——护工。记者了解到,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护工的需求量正在显著增长。不过,由于护工行业存在从业者少、门槛低、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流动性强、行业管理缺乏等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似乎越来越多。
家属:找好护工得靠运气
两个月前,张女士的奶奶突发重病住进了医院,因为奶奶患病已经不止一次,家人当即决定找护工。“家里面老老少少虽然也有十几口人,可是叔叔、姑姑们的年纪也都不小了,还要照顾自己的孙子孙女,而我们这些大一点的孙子、孙女们又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过去奶奶得病我们也曾轮流照顾,可时间长了之后,老人是照顾好了,大家都熬得精疲力尽,还病倒了两个。经过全家商量,我们开始请护工帮忙。”说起请护工的经历,张女士言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
最初没有经验,张女士只能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一名40岁左右的女士来照顾奶奶。在照顾奶奶的前几天,张女士就发现这位护工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她不爱洗手,给老人翻身擦洗并不专业等。在让她照顾老人一星期后,张女士辞掉了她,又通过病友介绍了另外一名护工。这个护工虽然好一些,但仍有很多令张女士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当时我就想,难道业主花了那么多的钱,就找不到合适的护工吗?”
市民孙先生提起护工,也直感慨。上个月,孙先生的父亲因患脑梗入院,他想找一名男护工护理父亲,谁知问了多家家政服务公司都没有男护工,后来好容易找到一个,那人的工作态度又不好,虽然孙先生支付给他每天150元的陪护费用,他却常常趁家属不在时就偷懒,最后孙先生只能请他走人。
与张女士、孙先生相比,石女士对雇用护工一事有自己的感受。她告诉记者,她曾经通过家政公司请了位护工照看刚做了手术的母亲,每天费用高达200元。“人家有专门的培训证和健康证明,怎么给病人翻身、怎么换尿垫都挺有一套,她来了我们真的省了不少心。”不过,石女士也感慨,“一天200元,一个月就得6000元,比我一个月工资都高,长期请真的请不起。”
价格低的不专业,口碑好的价格高,不少家属在采访中表示,找个称心的护工比找对象还难,真得碰运气。
事实上,护工行业虽然收费不低,但不少医护人员对“个体护工”颇有微辞。一名姓李的护士表示,这些年护工的工资一路水涨船高,但不少护工的护理水平根本没有跟上。“有些护工经验丰富,但由于没有经过培训,在护理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李护士说,她就遇到过因护工喂食不当让病人呛到的情况。
市场:“游击队”下的卖方市场
为深入了解护工市场情况,记者以病人家属的身份走访了本地几家医院。在一家医院的内科住院部,记者发现,有人会在各个病房悄悄散发护工信息小广告。
当记者询问一名护士在哪里能请到护工,该护士则提供了一位护工的联系方式。在电话中,这位护工表示,陪护费用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提供12小时或24小时陪护,每天从150元到200元不等。
当被问及是否能提供相应的上岗证件时,该护工表示“不需要什么上岗证件,自己做这行好几年了,就是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不需要啥技术,会照顾人、有责任心就行”。记者又通过电话联系了几名护工,他们表示,自己平时根据病人的需要在各大医院工作,报酬与雇主商议决定。有时会通过中介公司或者中间人牵线搭桥,中介方会抽取一定的介绍费用。
蚌埠市某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孙伟介绍,虽然护工的准入门槛低,但由于需要护理病人,传统观念认为这个活“又脏又累”,所以护工行业从业人员并不多。以他的家政公司为例,数百位家政服务员中,仅有不到10位是专门从事护工工作的,其中男性护工更是寥寥无几。“这就是类似一个卖方市场,加上护理水平良莠不齐,好的护工在市场上自然就是抢手的‘香饽饽\’。”
一位业内人士坦陈,目前护工市场虽然有需求,但从业者少,不少从业者都是过去十多年前下岗失业或者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当年可能是迫于生计做了别人认为又脏又累的这个行业,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批人不少也成了老人,而这个行业却很少有新鲜血液注入,有的甚至自发形成了帮派片区,一两个人就能承包一个病区的病人。”
蚌埠市卫生系统一位负责人介绍,医院并没有自己的护工队伍,目前市场上的护工多数是“散兵游勇”,并且不少市民在雇用护工时,没有详细了解其身体状况、生活背景等,加上双方在形成雇佣关系时,多数不签合同,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雇主难以追责,护工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在今年9月份国家最新颁布的职业资格技能目录中,只有救生员等5类市场准入类职业必须持证上岗,其他职业都是水平评价类。换句话说,对于护工上岗,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相关要求。”市职教中心成人教育培训处处长陈佩喜说。
在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刘康提供的蚌埠市紧缺工种目录中,也没有护工专业,只有养老护理员。
“护工有点类似养老护理员,都是照料行动不便的人群,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基本一致。”市老龄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王培忠介绍。
规范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据了解,蚌埠市护工的发展其实也就十年左右的时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早是病患家属寻找医院中的保洁人员帮忙看护,后来随着市场护工需求的增多,不少人看中护工日工资的提升,很多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加入了护工的行列。那些年,一人一天的看护费用大约是几十元到100元,这两年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50元到200元不等。
事实上,早在2013年,蚌埠市人社局和市卫生局(今卫计委)曾联合发文,就开展护工培训规范护工市场管理发出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护工培训,并从2014年1月起,在全市范围的医疗机构中实行护工持证上岗。
当年7月,该培训由市职教中心承办。具体负责这一培训事宜的,就是陈佩喜。在他保留的培训资料首页,培训工种一栏是这样记录的:养老护理员(护工第一期班)。作为一项就业技能培训,根据相关政策,人社部门对培训机构有相应的补贴。“来的多数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有不少是过去就在这个行业的。”尽管已经过去四年,但陈佩喜对于当时的培训依旧记忆犹新:当时尽管经过各种宣传,但预计百人左右的培训班仅仅来了四十三位学员。“管得太严、耽误挣钱。”成为不少业内护工不愿意回炉培训的原因。
一位多年从事护工工作的业内人士感慨,走进这一行才能体会这一行竞争的激烈,想进入医院,与人交流沟通的社交能力必不可少,整个市场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涌动。“最初那些年雇主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并不高,护工只要能简单照顾病人就可以,现在,护工成为了一个专业,挣钱并不像想的那么简单。”
“由于过去从事这块培训工作,对护工领域就关注较多。特别是这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市场对护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护工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不专业的护工正在从事着专业的工作,于是也曾经想过能否公司化运营整合市场,规范市场管理,提高护工的整体素质。但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这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事。”陈佩喜坦言。
梨花园社区医生王保鲁介绍,专业的护工不仅仅是简单的护理,他肩负着能够和护士医疗操作衔接的作用,比如吸痰、拍背、鼻饲饮食、褥疮的预防等。“专业护工在生活护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承担家属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例如协助医生护士帮病人完成康复训练,在手术后完成对患者的肢体翻动,对外科插入管道的护理、卧位的护理等,这样的护工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护工,并不是目前很多人简单理解的擦擦洗洗聊聊天。”
但在现实中,“五位护工中能挑选到一位优秀的就非常不错了。”孙伟直言。由于护工准入的门槛低,自由度高,很多护工在依靠家政公司或者相关公司学到一些基本技能,接触几次病友后,就直接把公司炒了。“公司化运作难以留住人”,而部分个体护工虽然能力有限,但是挣得却和优秀护工一样,甚至会为了挣钱,同时照看一个病区的多位病患,“护理效果可想而知”。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蚌埠市人社部门共计培训养老护理员2062人,但真正从事护工行业的人员有多少?缺口恐怕远不止于此。
“未来市场到底该如何发展,规范化管理是必由之路。”陈佩喜认为,除了各部门要多管齐下真正重视护工市场的问题外,由医院方出面管理是抓住了关键环节。“至少必须要求经过养老护理员培训的人员才能上岗,最好可以由规范的家政公司进驻医院,集中培训、集中安排。”
新闻推荐
《蚌埠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草案)》经过一审 增加公众参与机制 明确违法执法赔偿责任
本报讯(记者靳瑾)今年10月1日,蚌埠市第三部地方实体法《蚌埠市城市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姊妹法”,《蚌埠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草案)》在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后,于日前经...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