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瑶 通讯员 屈建文
近日,王女士在家吃完午饭,一顿收拾就急着出门去幼儿园接儿子皮皮。下午两点半,她要带皮皮去残疾人康复中心上康复课。
今年6岁的皮皮从出生就被诊断出是一名唐氏宝宝,当时王女士觉得天都塌了,无法相信这种不幸会降临到自己的家庭。出于无私伟大的母爱,王女士还是辞了工作,在家精心养育着皮皮。但看着别的孩子一天天能坐会跑、会说话,自己的孩子要一直被抱在怀里无法交流,王女士觉得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午夜梦回时,经常哭醒。“那时我经常梦见自己的孩子能走路了,心里特别高兴,但醒来一看,孩子还是像以前一样睡在我身边,没有任何变化。”王女士说,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多,这段时间里,她很少带孩子外出,更不敢带他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孩子不仅不会走路,连见到陌生人、甚至见到汽车都非常害怕。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4年,那一年,当地残联告诉王女士,民生工程中有一项是针对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康复工程,她可以为儿子申请。申请被批下来以后,王女士开始每天下午都带着皮皮去残疾人康复中心上康复课程。“皮皮去的时候已经3岁了,老师说已经有些迟了,可能会影响康复效果。当时我想,不要求他能康复多好,只要他能学会自己走路,我就知足了。”王女士说,没想到,三年康复期的努力,儿子的变化非常大。不仅学会了走路,还学会了自己吃饭、大小便,基本生活能够自理,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每天下午,皮皮都要在残疾人康复中心里上两节康复课,一节语文、一节理疗。“老师确实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而且中心还有很专业的仪器,确实比我们自己在家教得效果好多了,孩子在那里全是一对一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身体理疗,学习走路、运动,皮皮刚去了一年,就知道喊人了。”王女士说,每天的课程结束后,老师还会把家长叫到一边,告诉家长在家怎么巩固孩子们的学习和理疗效果,按照老师的方法,她在家里也时刻不忘锻炼孩子。皮皮的进步因此非常迅速,现在不仅能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偶尔在家还能和外婆、妈妈开个小玩笑,像普通的孩子那样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幸亏还能去康复中心,又方便,又省钱,又专业,关键孩子也有明显的变化,真的很感激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要感谢政府有这项民生工程。”王女士由衷的感叹,从孩子出生到三岁,作为母亲的她,犹如堕入深渊,甚至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是民生工程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孩子康复好转能够走路、说话,也让她重新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自2007年民生工程实施以来,蚌埠市相关部门本着“康复一人,解救一家,影响一片”的原则,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惠及范围。目前,全市范围内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均可被纳入此项工程,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民生工程因此惠及了更多贫困家庭。
新闻推荐
城市环境关乎城市形象,关乎发展环境,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天蓝树绿水净”已成为大家最向往的城市底色。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禹会区的环境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记者在上下班过程中就有明显的感受...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