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好久没有和丈夫一起乘坐这种绿皮火车了。
人们排队走进车厢,座位上、过道上到处都是人,前面的人没有前移,后面的人根本就动不了步子。
一对看上去年近六旬的夫妻带的行李特别多。女人弯着腰,后背上趴着一个大约二三岁的孩子,女人胸前挂着洗的泛白的帆布大包,左右手同时拎着捆绑得非常结实的衣被包裹。男人除了肩扛背驮外,手里还拿着一个特别占地方的木头箱,看上去死沉又笨拙,“真像搬家一样。”有人小声咕哝了一句。从穿着上可以判断他们来自乡村,并且这两人一定经过长途旅行,因为他们一样地顶着蓬乱灰白的头发,一样的风尘仆仆。
伴随着“哐、哐、哐”火车重新启动的声音,旅客们已经各就各位,相比刚才的喧哗和杂乱,一切显得平静了许多。
想到刚刚分别的女儿,因中考成绩很不理想,不得不选择省城的这所五年制专科学校,一贯要强的秦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雅雅小时候多乖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敏感,还犟嘴呢?想到此,秦不由得闭上眼睛发出轻轻地叹息。
一阵手机铃声让秦从假寐中醒来,听筒里一个女性的声音传了过来:“您好秦女士!您预约的手术定在下周三上午。”“手术时间确定了?我看能否请掉假,陪你一起去吧。”一直忙于接打电话或翻看手机的丈夫贾,这时边说边抬头瞟了一眼满脸疲惫的秦。“有小梅就好。”秦仰靠在靠背上依然闭着眼睛。
“大姐,你们从哪里上的车呀?”过道斜对面的妇女在询问那个女人。女人用难懂的家乡话与她聊天,旁边还有热心的人当翻译。原来他们从青海乡下老家一路南下要到儿子媳妇打工的地方,小孙子患有白血病,老两口丢下田地,赶去和儿子媳妇一起边打工边照顾孩子。四个大人努力赚钱为娃儿治病,现在科技发达,“活着就有希望啊。”
“活着就有希望。”这原本很普通的一句话,在这拥挤的车厢里、出自一个边远地区农妇之口,让秦内心突然间涌起一股热流,不由得身体产生悸动。
小时候秦得了肾炎,读初中时因此休过一年学。原以为治愈了,孰料,生了孩子后不仅复发,病情还进一步加重。小姑子小梅多年来一直帮助他们带孩子、做家务,秦主要精力大多用在工作上。孩子课外上钢琴课、舞蹈课,自己常年看病吃药这些都需要钱。秦在单位当主管会计,抽空炒炒股票、基金之类。“没有抓住健康的身体,只能尽力多挣些钱,为孩子将来做打算。”这是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老父亲,病危当中一字一句告诉他特别疼爱的闺女的话。每当秦觉得日子难捱,颓废消极的念头刚一出现,她就会强行把父亲临危之言拿出来,当作自己生存下去继续与疾病斗争、与命运抗争的信念。
她真的不能倒下,女儿不能没有妈妈,她在,这个家就在。除非丈夫出差在外,否则每天无论他在外面“应酬”到多晚,都要回到秦的身边,回到这个家里来。
贾在轻轻地打鼾。
以前夫妻俩一个在市里工作,一个在县城工作,相距百十里地,那时两人虽然空间距离有些远,心的距离却很近;他们现在早在一个城市生活工作了,每天见面,秦反而觉得心的距离在不断疏远。
伴随着火车行进中有节奏地声响,那些往事也像车辆匀速奔跑时窗外的景物一样,不断在秦的脑海中闪现。
虽是媒妁之言,一见面,贾对高挑白净的秦就一见倾心。刚结婚那会儿,贾恨不得每时每刻和新婚妻子腻在一块儿,一有空就坐车往家跑,一个来自农村靠自个儿苦学闯出来的小伙子,能找到家世和个人条件都不错的秦当老婆,他不仅非常满意,还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最初的几年他们恩爱和谐,秦活泼快乐,只是幸福的生活总是过于短暂。孩子出生后,加之工作的繁忙,秦旧病再次复发,从此她就成了药罐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夫妻俩常常相对无言,现在秦对待丈夫的态度是尽量少说,甚至不说。实在看不下去就冷冷地讥讽几句,尤其保持身体的距离。
秦小时候听老人说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原本追求完美和纯粹的秦,早已不在乎什么爱情什么体贴关爱,只要他还认得回家的路——别无他求。
那个乖巧懂事的女儿哪去了?难道因自己疲于工作、治病、挣钱,还是与她爸爸缺少温度的关系中,雅雅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当初夫妻二人一心要培养女儿成才,描绘了多少蓝图啊!秦一想到女儿就感到锥心的痛。女儿是她的命根子,是女儿让她从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倔强姑娘,甘心变成懂得忍耐和吃苦的妈妈。
那个捧在手心怕摔,含到嘴里怕化的宝贝女儿,除了上课、求学之外,什么事儿都舍不得让她做的心肝儿,现在秦刚一开口,雅雅就显得不耐烦。秦从初听此话时的怒不可遏,到现在默默无言。难不成唯一的女儿也和她爸爸一样要跟自己越来越远?
女儿小时候总是一步不离地紧紧拉着妈妈,胆小害羞;现在秦拼力想用自己的一双手抓住女儿柔嫩的小手,却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无力无奈。
广播里不断重复播出,提醒旅客“蚌埠车站到了。”贾痛快地伸伸懒腰,揉揉睡眼惺忪的眼睛。
车厢里孩子们嬉笑的声音,大人们谈天的声音,吃东西的声音交汇在一起。
秦留意到那对夫妻在喂小孙子吃蛋糕,蛋糕的形状和颜色显得不太新鲜,秦起身将携带的一包吃的东西:苹果、牛奶、巧克力、橘子、瓜子等送到孩子那里。小男孩苍白的脸上,一双微黄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干净,微微蜷曲的头发,“长得像个瑞典人呢。”秦含笑逗着孩子,小男孩腼腆地依偎在奶奶怀里。
准备下车的旅客们忙着收拾东西,拿行李。
秋天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不时跳跃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像是一个好奇的孩子拿着玻璃片,从不同角度将阳光反射到车厢里这些匆匆过客的身上,让麻木的你不得不正视被忽略在身心之外的太阳。
秦眯起眼睛,用心感受车窗外跳跃的阳光带给她的温暖。她在思考手术需要带的东西,她要一一写在纸上,防止有物件遗漏,毕竟是在外省的专科医院做手术,好歹孩子的事也算有了去处,再把工作上的事安排好,就可以一心一意继续与甩不掉的“老朋友”——疾病斗争。想到此,秦不由得嘴角上扬,起身整了整衣服,掸去衣袖上的灰尘转身走出车厢,顿觉秋风拂面,空气清新,心情大好。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提高小记者的消防安全技能和自防自救能力,从小培养消防安全意识,11月8日下午,蚌埠市小记者团在解一小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高新区消防大队宣传员通过播放宣传片、消防设备展...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