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从蜗居到安居 家园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陈春怡 文/图

来源:淮河晨刊 2017-11-20 10:58   https://www.yybnet.net/

拥挤的房子里很难照进阳光、狭窄曲折的巷子里流淌着生活污水、雨天地面永远是来不及排出的积水……回忆像是泛黄的电影胶片,被李建荣永远封存在记忆深处。曾经在棚户区的生活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更让他心怀感恩。自从搬入喜迎门小区,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感谢政府”成了他常说的一句话。他说:“多亏了政府,我们才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打心底感谢现在的好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蚌埠市“十三五”住房保障规划》,2016-2020年期间,全市需改造总项目个数104个,总户数54958户。其中,棚户区25个,改造项目12886户;城中村项目 71个,改造户数36333户;危旧房项目8个,改造项目5739户。未来,一大批棚改户将通过这项工程,告别原来使用年限久、环境卫生差的棚户区,一圆自己的新居梦。

“现在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走,看房去!”时间拨回2014年,李建荣期盼已久的住宅小区喜迎门一期终于开始还原。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不能阻止一家人的脚步,他们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笑脸盈盈,脚步匆匆。尽管当时还只是毛坯房,大家东看看西摸摸,热烈地讨论柜子放在哪儿,床该如何摆放,恨不能立刻搬进新房。“在钓鱼台住了二十多年,拆迁后又四处租房子,其中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能够住进这么好的小区、这么好的楼房,真是非常高兴。”李建荣说。

同样是雨天,时间倒退回13年前。1991年夏季,淮河突发大水,钓鱼台棚户区居民家家户户在门槛处筑堤挡水,却无济于事。眼看着水从四面八方涌入,排水系统已经瘫痪,大家只得站在过膝深的水里,用脸盆、塑料桶往外舀水。天已经黑了,水却越来越深,半截柜、餐桌、凳子等家具都漂了起来,李建荣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没办法睡觉,家里还有老人,当时愁得没办法。”李建荣说,第二天天刚亮,他出门买了台小水泵。这台水泵后来一直放在家里,但凡下暴雨,就会派上用场,直到拆迁才被处理掉。

2000年,李建荣将老房子翻盖一新,两层小楼再也不用担心暴雨的频频侵扰,卧室和重要家什被特意放在楼上。然而,李建荣的烦心事依然不少,棚户区普遍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安全问题依然让他揪心。明明是再熟悉不过的老街老巷,但只要上晚班,李建荣回家时依然有些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个拐角会不会闪出一个醉汉。

“棚户区是开放的,谁都进得来,我们当时很难踏实睡上一觉。”李建荣回忆说:“外面喝醉酒唱歌的、吵架的,一直能闹到后半夜。如果孩子第二天考试,我们在家里干着急也没办法。”

从满头青丝到华发初生,李建荣在钓鱼台棚户区一住就是二三十年。和这里的大多数居民一样,李建荣时刻憧憬着新生活,希望有朝一日,不用再为家门口的垃圾池而烦恼,也不用担心雨天房子漏水。待到2010年动迁时,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批签订了还原协议。

2014年,李建荣如愿住进了还原房。新房124平方米,三室一厅,坐北朝南,冬天也能照射进温暖的阳光,李建荣心里说不出的满足。他花了十几万元,以浅色为基调将新房仔细装修了一番,舒适又美观,尤其客厅更是下了一番功夫。“过去遇到熟人,都不好意思请人家到家里坐坐。现在住房条件改善了,又退了休,亲戚朋友间走动越来越多,客厅绝对不能马虎。”李建荣告诉记者,如今他发挥余热,在社区帮忙党建工作,日子过得既充实又舒心。

“母亲身体还不错,儿子已在上海安家。我们老两口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以前想象中的美好生活。”李建荣告诉记者,这几年,小区周边逐渐配套了商场超市、卫生服务站,居民生活越来越便捷,“公交车从无到有,虽然现在班次还有点少,相信以后大家出行会越来越方便。”

“盼着带孩子们回去看看”

“香菜20斤够吗?大白菜还要吗?上次你说的那家香料不错,是不是再让人送点来?”64岁的田秀英一边和女婿通着电话,一边动作麻利地在纸上飞快记录着。女儿、女婿经营的小店,她样样“门儿清”。只要得空,她或在店里帮忙,或带带孙女、小外孙,虽然退了休,生活被安排得十分紧凑。

去年,得知位于胜利西路的老房子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田秀英果断出手,在水游城购置了新房,既方便照顾孙子辈,距离孩子的小店也很近。她说:“到时候胜利西路那一片拆迁,市面上房子不好租,还不如买套新的。”

走进田秀英的家,宽敞的客厅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摆上着沙发、彩电、冰箱,厨房、卧室虽然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田秀英梳着利落的短马尾,身材比较瘦弱,脸上却神采奕奕,透着一股坚毅劲儿。“人家都说我会过日子,冰箱、彩电、电话,我家用得都挺早的。现在,房子、车子也都有,生活挺好的。”田秀英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她结婚时家里只有“一件半”电器,即音响和缝纫机。后来,她自学了打字和印刷技术,成为单位里不可或缺的人才,收入也跟着上调。尽管是工薪阶层,田秀英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还算富足。1986年,当黑白电视还是众人眼中“大电器”时,田秀英家就用上了彩电。1992年,她家又在全小区率先开通了电话,成为邻居们眼中的富裕户。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随着房价的飞快上涨,田秀英购房需求一拖再拖。“老小区虽然生活方便,毕竟房子年头久了,又小又潮,住着不舒服。而且看到蚌埠有这么多漂亮的新楼盘,我们也想住新房。”就这样,直到老房子将被改造的消息传来,田秀英这才下定了购房的决心。“有时候遇到老邻居,人家都认为我对拆迁迟早不会在意,其实我特别希望早点拆迁。老房子租不上价,每个月补贴不了多少。”田秀英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退休工资不高,女儿女婿守着一间只有七八张桌子的饮食店生活,家里还有两套房贷要还,虽然衣食无缺,但也不算特别宽裕。

事实上,田秀英还有个小愿望。她说:“虽然我不住在那里,但将来想带着孙子、孙女到那附近走一走。无论以后是高楼还是花园,我会告诉他们,‘外婆以前就住在这里,妈妈也在这里长大\’,希望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新闻推荐

秋天的张公山 三实小 三(14)班 张子杨

我的家乡在景色宜人的“珠城”蚌埠,那里有一座美丽的张公山。一进张公山的大门,就能看见五个红彤彤的大鼓,鼓面上“张公山公园”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大门口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珠...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蜗居到安居 家园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陈春怡 文/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