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靳瑾)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并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于雇佣双方的人才“红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雇佣双方搭建平台,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杨桓的工作不仅局限于人力资源市场,更不仅仅是为雇佣双方牵上线那么简单。在他看来,求职者与雇佣方不仅要“两厢情愿”,更得“两情相悦”,才能叫做高质量的就业。而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必然是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因此,除了每周三、周六上午固定的人才集市,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还安排多场公益性招聘会,并从2014年起取消了企业招聘摊位费、信息栏招聘费、网络招聘费等。在不久前举办的2017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上,大型广场招聘会提供岗位8000余个,560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800人现场收到面试通知单。此外,蚌埠市通过就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实时免费发布企业用工信息。“目前全市763个行政村都安装了LED电子信息发布系统。劳动者不出村就能知道哪些企业缺人,不用瞎跑趟。”杨桓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时代,蚌埠市全面建成“阳光就业”、“创业服务云平台”等网络系统,实现求职者与就业信息的“零距离”。
有了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就业。近年来,蚌埠市不断强化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尤其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针对全市88个贫困村的2.7万名贫困劳动者,列支专项资金,保证每人至少一次的免费技能培训。“截至九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8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85%。”对照城镇就业人口的“花名册”,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孙敦一认为,蚌埠市已基本建立完善了适应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政策体系。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政府对于创客们也给予高度的支持。为此,市财政出资2300万元,与银行合作设立总额为1.15亿元的青年创业引导基金,并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0万元。在青年创业园等创业平台,创客们能聆听创业指导师的专业培训,能参加创业特训营、资本对接会等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还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仅青年创业园目前就已入驻企业百余家,带动就业3000人。”市人社局局长孟祥光告诉记者,去年底,青年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省仅两家。特别是园区内政府部门搭台、民间能人参与建设的“WM创业智慧谷”,已被批准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成为全省首批入围“国家队”的6家众创空间之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采访中,孟祥光欣喜地告诉记者,随着就业环境的优化,过去东南飞的“孔雀”如今越来越多回到家乡,成为发展的人才基础。
新闻推荐
鼎元里项目地处蚌埠市蚌山区,现决定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营物业管理公司为小区提供服务。一、招标组织机构:蚌埠拓基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标的:鼎元里前期物业服务项目招标三、招标对象与要求:经工商注册...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