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依城居,城因人美。大美蚌埠,文明花开。市民的道德修养犹如标尺,衡量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如今的蚌埠街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多了,粗俗俚语少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车辆多了,鸣笛加速通过的少了;公共场所衣着得体、谈吐文明的市民多了,大声喧哗、打闹嬉戏的少了……三年来,正是对精神文明的不懈追求,使蚌埠城市面貌和市民素质明显提升。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各项活动的落实开展,为引导市民践行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养奠定了基础。不断提高的市民道德修养,让蚌埠城市魅力不断升华,也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曾经:人车争道险象环生如今:“车让人、人让车”蔚然成风
11月27日早晨7点50分,正值早高峰,市民陈俊安开车把儿子送到朝阳一小,正急急忙忙往单位赶。驾车经过胜利路三院附近时,远远看到斑马线就踩下了刹车。与此同时,两旁车道的私家车也都放缓了车速,齐刷刷地停成一排。“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该让的一定要让。”陈俊安说,自己在单位就负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生活中更要严于律己,做好榜样带头作用,“总不能我呼吁大家文明出行、礼让斑马线,自己却做不到吧?”
曾经的蚌埠街头,行人过斑马线时不得不小心避让身旁呼啸而过的车辆。经常红灯亮起,行人仍被困在马路中间进退两难。如今,这样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已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车辆在斑马线前自觉让行。“礼让斑马线”不知不觉地成为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风尚。“我要表扬一下公交车驾驶员,他们做得很好!”本月初,一件发生在斑马线上的小事让市民王惠感动良久。她告诉记者,前不久,她的母亲买了一大袋芋头,行至凤阳路与解放路交叉口的斑马线时,塑料袋突然破裂,芋头滚落一地。老人慌忙弯腰去捡,几位路人也停下脚步帮忙。此时,红灯再次亮起,停在前面的公交车却没有着急启动,而是静静地等待。“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但回家后听我母亲说,依然很受感动,我母亲也感动得不行,还想过给司机做个锦旗送去。可惜她当时慌里慌张,忘了看车牌号,连哪一路车也没有注意。”王惠感慨地说:“以前总是听她絮叨,过马路真费劲,车不给让行,有时候被夹在车辆中间不敢动弹。最近却变成了车都自觉让行,尤其是公交车做得很好,要好好表扬什么的。”
11月29日上午,记者走上街头,对“礼让斑马线情况”进行实地探访。在涂山路与汉明街交叉口,虽然绿灯已经亮起,一辆牌照为“皖CJ3660”的白色轿车却没有启动,主动避让两名过马路的行人,后方徐徐驶来的车辆见状也没有鸣笛,紧随其后等待行人通过。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延安路、兴业街等多个路段路口,无论哪个方向,都有很多车辆和行人在等红绿灯,而当绿灯亮起行人通过时,右转的车辆基本能做到主动停车避让,现场交通秩序良好。
离开淮河文化广场附近,记者来到了胜利路三院路口。由于未设置红绿灯,以往这里的交通状况不仅让行人发憷,司机也很头疼。不让不文明,让又让不完,过马路的行人实在太多。然而现在,这种两难状况已大为改观。记者注意到,每当有行人从这里经过,东西两侧的车辆几乎都能做到停车让行。行人也加快了脚步,上一拨行人通过后,下一拨会主动停在马路中间,等待车辆通过。让记者感动的是,尽管现场没有交警,但人车“抢道”的现象很少发生,交通秩序和谐、顺畅。
今年4月份,蚌埠市全面启动“礼让斑马线、文明我先行”活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班线客运驾驶员签订“礼让斑马线”承诺书,交警支队在市区178处主要路段的斑马线前端施划“礼让行人”标线字,以及64处“右转让行”警示语。活动实施以来,交警部门现场查处“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五千余起,监控抓拍四千余起。“礼让斑马线”不再是一句口号。
曾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穿着睡衣出门如今:“生活在文明城市的人,更应该做一个文明人”
文明旅游,是出行中的一道风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游客们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直接反映出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初冬的早晨,冷空气透过层层衣服侵入肌肤,却丝毫不影响晨练者的兴致。上午8点,张公山公园,63岁的石翠荣像往常一样在进行慢跑锻炼。嗓子受到冷空气刺激有些不舒服,她不时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擤擤鼻涕,再丢进路旁的垃圾桶。“以前在公共场所不太注意,随处吐痰。现在地面这么干净,哪能再那样做?”石翠荣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蚌埠创城成功了,我们每个生活在文明城市的人,更应该做一个文明人。”
走在干净整洁的环山步道上,路面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整洁。记者一路上听闻鸟语花香很是惬意,草丛中的温馨警示牌也在提醒着市民文明游玩。在公园里走上一圈,所见之处都是干净整洁,就连空气也显得分外清新。
但就在几年前,公园还不是这副样子。“我早晚来锻炼两次,尽量天亮的时候来。过去路面脏,公园里到处都是游客扔的空瓶子、塑料袋、废纸。有的瓶子里水没喝完,一不注意踩上去,溅得裤子、鞋上都是脏水。至于在树上刻字的,在墙上乱涂乱画的,大人抱着孩子在路边撒尿的,多了去了。”石翠荣还清楚地记者,就在两年前的夏天,自己在公园“倒走”锻炼时不小心踩到一个包裹着半个包子的塑料袋,一脚滑倒,虽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崴伤了脚,擦破了手掌,只能一瘸一拐地回了家。“说实话,以前就连我自己都会随手丢个塑料袋、吐口痰什么的,大家都那样,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文明。现在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到处干干净净。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根本不忍心破坏。”她感慨道:“现在公园环境也好了,设施、路面破损的地方都能及时维修,卫生打扫也彻底。现在的公园,配得上文明城市的称号。”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穿着睡衣就出门,把公共长凳当作沙发……一些人不注意场合的不当行为,形成了种种不文明现象。然而如今,这些现象越来越少。市博物馆客服人员李娜对此感触颇深,她说,现在穿着睡衣要求进馆参观的人少了,配合管理的游客多了,“有时候小朋友跑着打闹,没等我们上前去劝阻,家长就会制止,并教育孩子‘这是公共场所,声音小一点\’,我们也很感动,说明大家的文明意识在提高。”
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工作人员杨宇昕表示,每个市民都应该是文明旅游的参与者、践行者,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旅游时不随地吐痰,随手带走垃圾都是文明素质的体现。
□记者手记
当你走出家门,你的个人形象就随之展示给他人。如果你走出国门,你的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无论你是出行还是出游,无论你是行人还是司机,从你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遵守应当遵守的规矩,牢记文明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环境。文明出行不单单需要社会规则的建立,更需要道德层面的约束。行走于蚌埠街头巷尾不难发现,在每个人都向着崇尚文明举止的氛围靠拢时,文明实际上已经融入市民的生活习惯,至少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如今,借着创城成功的东风,我们不仅要珍惜和爱护来之不易的创城成果,更要让这股创城精神、创城热情再延续下去。
图片说明:日前,淮河路,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市民安全有序过马路。 记者 刘晨 摄
新闻推荐
走进书法家陆钟珊的工作室,也走进了陆先生数十载潜心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的淡然隐逸的精神世界,如同翻开一本内容丰厚的古籍,不禁细细品读。纯净的阳光铺呈着静谧,清新洒脱,雄浑豪放的书法谱写着诗意人...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