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拂面掠过英伦风 □陈 瑶

来源:淮河晨刊 2017-12-27 13:00   https://www.yybnet.net/

导读:两个蚌埠姑娘飞越8个时区,来到大不列颠,靠着半吊子英语在英国度过了9天。

说起伦敦,脑子里首先会想起迷人的伦敦音,笑起来有虎牙的贝克汉姆和他的胖女儿小七,想起真爱至上的插曲,想到女王一家住在华丽的宫殿,仿佛一闭眼就撑起伞走在伦敦的下雨天。去伦敦之前,觉得伦敦的画面是阴郁的、雾蒙蒙的,风度翩翩,西服革履的英国绅士打着黑伞、穿着B家的经典款风衣,走在古老又刻板的街道。然而抵达伦敦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差距还是蛮大的。

穿出英伦范,可解油腻感

英国是个岛国,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与位于我国境内同纬度的北方地区相比。刚到英国,觉得那儿的人乱穿衣,每天早上拉开窗帘,看看窗外路人的穿着,根本搞不清当天到底冷不冷,有好几次都是亲自跑到楼下,站在酒店门口感受了室外的真实温度,再回去添减衣物。越到后来越发现,原来英国人穿衣主要不是看天气,更多的是看场合。

我们十一月初到达伦敦,刚好赶上一轮降温,天气还是很冷的,室外温度一般在零摄氏度附近晃悠,可跑到街上一看,还有人穿着短裤骑着自行车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也有人穿着三点式健身衣毫不羞涩地在马路上跑步,酒吧里和商业街区里更是不乏打扮时髦、新潮、性感的女性。在伦敦,似乎没人会穿得很臃肿,因为所有的住所与公共场所都有暖气,巴士上的暖气也很足,只要不是长时间呆在室外,并不会觉得特别冷。每天夜里,我和同伴甚至还要关闭暖气、开窗、开冷气,才能让屋里不那么燥热。不少英国年轻人都直接在厚外套里穿短袖,一进室内就脱掉外套,舒服自在,餐厅里也能见到很多文质彬彬的绅士们,喜欢衬衫外面穿套头毛衣,出门再穿戴上羊毛大衣和围巾,浓浓的学院风,即便是中年大叔也丝毫没有油腻的感觉。我们见到的大部分人穿着都以随意为主,喜欢什么穿什么,可以很休闲,也可以很夸张,不会有人侧目,T恤牛仔最多见,西装革履也不少。

从007、王牌特工到唐顿庄园,影视剧里的每个角色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人人穿着考究精致,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现实版的英伦风虽不及影视剧极致呈现达到的效果,可传统遗风仍在,英伦风着装作为正装的鼻祖,当地人着装当然还是讲究的,而这种讲究绝非盲目追求名牌、新款,而是力求得体舒适、不突兀。除了运动或是一些特别的活动场合,英国人的穿着大部分都是合体裁剪服装,并不一定是西装,但哪怕是一条牛仔裤搭配一件衬衫,也要修身利落,看上去一定要神清气爽,他们认为这样是有良好修养的表现。

畅达交通

每个在伦敦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大概都对伦敦地铁有着很微妙的感情。爱它是因为,它四通八达地串联起了一切的生活琐碎,有人在地铁站表演时,满车站欢乐,厌它在于,票价实在太贵,硬件根本是比不上国内,半夜时地上也会有酒鬼丢弃的空啤酒罐和垃圾。

伦敦的地铁线路密密麻麻,各个站之间也相邻很近,因为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所以大多比较旧了。国内的地铁显然比伦敦地铁更现代、更时髦、飞驰起来也更平稳。

第一次坐伦敦地铁问路时,工作人员就递了一张地图给我,并把要转车的站点用笔划了出来。这张地图真是看得眼花,11条地铁线看上去真是乱成了一锅粥,但仔细看其实每条线都有自己的颜色,就连地铁车厢里的各种把手也涂上了每条线独有的颜色,比如说维多利亚线是蓝的,它车厢里的主色调也是蓝的。每天坐在地铁里,乐事之一就是看看老外用他们的想象力给各个站点取的名字,有些站名引人好奇,甚至有些古怪,似乎更适合用在中世纪的奇幻小说中,比如,骑士桥、女王道、考文特花园、大象城堡,还有的名字会因影视剧让人对那里产生无限神往,比如,国王十字、查理十字、诺丁山、帕丁顿等。而有些站名被半吊子英语直译过来,效果就真的很喜剧,“行动镇”(Ac-tionTown),“西火腿”(WestHam),“罐头镇”(CanningTown),“金丝雀码头”(CanaryWharf)。

伦敦交通费贵早有耳闻,所以一下飞机,我们就在当地买了出行必备——— Oyestercard(牡蛎卡),为了省钱,你可以选择包天、包月、甚至包年,这种Travelcard模式,可以在有效期内以及购买的范围内无限次搭乘伦敦绝大部分大众运输工具:巴士、电车、地铁、地上铁和轻轨等。

曾经出现在伦敦奥运会宣传片中双层巴士,早已成为伦敦的一个醒目标志。去伦敦前,总想着一定要去双层巴士的第二层阅览城市风光,然后狠狠自拍。可是,到了当地才发现,大部分的双层巴士都是密封的,只有很少的双层巴士是敞篷的,而且很冷,并没有勇气选择搭乘敞篷的双层巴士。自拍的目的没实现,但巴士的舒适却令人难忘。

伦敦的那杯茶里有一味料叫“悠闲”

早就听说大鼻子老外喜欢过慢生活,英国人的“闲适”真的一言难尽,即使有之前英国影视剧中的场景作为常识垫底,真正身临其境还是被不小地惊诧了一下。我们住在LancansterGate附近,步行到肯辛顿宫(哈里王子婚后要居住的地方)大约十分钟。早上八九点钟之前,我在路上是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可能大家都在吃早餐,喝早茶吧。

每天早上,我们都在酒店享用英式早茶,餐厅从早七点一直开放到中午十一点,可能大家都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上九点钟左右才是客人最多的时候。侍者会根据每桌客人的需求提供咖啡、红茶和牛奶。虽然早饭每天都是面包、麦片、水果、蔬菜、烤肉、蘑菇、黄豆这些,但是英国人对待早饭一定是不紧不慢,绝不会像我们三两口把包子塞进嘴里,拎起豆浆就走了。一口口嘬着咖啡或者红茶,就着现烤的面包和果酱,两三个人围在一起叙叙家常。

喝完了英式早茶,还有下午茶等着。在伦敦街头,一杯咖啡,一张座椅,以及免费的阳光,对伦敦人来说,就可以是一个下午。其实伦敦市区不大,却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咖啡馆。这个讲究干净整洁的城市,只对咖啡馆门外的“违章建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乎每家咖啡馆,都将桌椅摆上了人行道。或许,喝咖啡,阳光是最不可缺的一味。

在英国的每一天,我也模仿当地人,每天喝红茶和牛奶,一直浸润在咖啡香飘散的环境里,在街头晒着太阳,撩一下飞不动的胖鸽子。如此看来,慢下来,聊一聊,放松,给那个叫做“智慧”的东西留出进来的间隙,可能也不错。

去广场,感受英伦气场

伦敦市区有很多广场、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rafalgarSquare特拉法尔加广场,又叫鸽子广场,这就是《花儿与少年》里他们枕头大战的地方,也是梁朝伟闲了、闷了,来散心喂鸽子的地方。

这个广场既沧桑又文艺,英国国家美术馆坐落在这里,行为艺术家、画家、演讲者、乐队、说着不同语言的游客……不同的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它坐落在伦敦市中心,东面是伦敦城,北接伦敦的闹市索荷区,南邻白厅大街,西南不远是王宫。适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广场建筑,使它成为伦敦的名胜之一。特拉法尔加广场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的。广场中央耸立着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纪念碑和铜像。全世界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拍下“到此一游”照,附近也是歌剧院的云集之地。

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站在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狮子像前,不远处就是伦敦的红色双层巴士穿梭,国家美术馆赫然眼前,身处一个欧洲的广场,拍出的每一张照片都自带滤镜效果,直到这时才有到了欧洲的真实感,美好的场景,360度的旋转,伦敦的街道、交通、天空、广场、人群、满眼的鸽子,天旋地转。

至于这里的鸽子,可真是胖啊,看到它们激动了半天,这里一只,那里一群的胖鸽子,啄啄啄地吃东西,萌态可掬,大概是安逸的生活过的太久,它们绝不惧怕和人类近距离接触。但它们是那种你追上去,它就一定要拼命跑的,实在跑不动了,就扑腾飞两步,拉开距离再落下来,大概真的是飞不动吧,但你也根本追不上它们。不过,总有些像我一样傻呵呵的中国游客在胖鸽子屁股后面叫:“好可爱,好可爱。”可人家顶多回头看一眼。可即便是这样,你追我赶,还是觉得实在太好玩了。

伦敦的广场太多,可能隔个三五百米就会有一个广场,但并不一定很大,比如皮卡迪利广场,就被称为伦敦的肚脐眼。皮卡迪利广场是SOHO区的娱乐中枢,离唐人街、SOHO和特拉法尔加广场相隔很近,也就两三百米。皮卡迪利广场在热闹的十字路口以“爱神”像为中心,厄洛斯单足挺立的雕像,是用铝铸成的。伦敦人喜欢到这里,游客也喜欢到这里。要想感受所谓“灯红酒绿”的伦敦,就来皮卡迪利了。在皮卡迪利广场购物方便,许多店都出售旅游纪念品。再加上旁边是唐人街,中国餐馆吃饭方便,游玩走累了还能就近去看场歌剧。总之皮卡迪利广场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英国,一个真实的英国相。

在风雅的世界附庸一回

如果一定要附庸,那就附庸下风雅吧,总好过附庸别的什么。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大大小小的剧院据说有好几百家,很多剧场还经常举行欧美大片的首映式,但我们来的时间不巧,并没有看见明星走红毯助阵首映的场景。还没出国前,我们就在某宝上预定了HerMajesty’sTheatre(女王陛下剧院)的歌剧票,并且选择了最富盛名《剧院魅影》。

演出正式开始是在晚上七点半,六点四十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招呼大家检票入场了。进门后持Stalls和RoyalCircle位置的票的从左手边下楼,正式开演时坐在剧院正厅的位置;持GrandCircle和Balcony的票则从右手边上楼,因为这些票所对应的位置在楼上。难得来一次的我咬咬牙买了最贵的Stalls正中间位置的票,碰上打折所以原价100多镑的票只花了60镑左右,尤其是和国内《剧院魅影》的最高价1380元比起来,真是相当划算了。早到的观众上(下)楼后还要在演出大厅门口的休息区等一会儿才能进去,休息区提供零食、饮料和酒,并且允许带入场地里。

进场坐下之后,感觉老式的座位前后的空间还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想要去到中间的位子,边上的人全要起身让出来才有空间进去。看到剧场的硬件设施确实有些失望,感觉和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院很相似,空间局促、座位拥挤,当时觉得自己几百块钱可能要打水漂了。红色的座椅和地毯配以金色的墙壁装饰,在黄色的灯光映衬下,乍看上去还真有几分庄严与华贵的气息,但终究难以遮掩剧场的老态。

在舞台正前方下沉的区域里,不时响起乐师们调试乐器的声响。不是很大的舞台上,毡布包裹着全剧的明星道具:水晶吊灯,为待会儿的惊艳众人蓄势待发。其实整间剧院也不是很大,正是这样才能保证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能看清舞台上究竟在发生什么,坐在前排的观众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眼神和表情。过道上,会有穿着红马甲白衬衫的工作人员非常尽责的吆喝着向观众兜售场刊、CD以及面具等纪念品,还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引路、答疑并阻止观众拍摄场内布景。随着广播里通知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灯光逐渐熄灭,演出正式开始了。

直到这时,我发现自己的几百块钱真的没有白花,舞台场景恢宏,表演美轮美奂,演员的表演、唱功让你心服口服,绝对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少女时期学习英语时,曾用磁带听过很多遍这部剧中的经典唱段,当时曾为剧院幽灵对女演员一片深情唏嘘不已。当现场《thinkofme》的唱段想起时,我那颗少女心立马又苏醒了,几乎都要老泪纵横,但唏嘘的已经不是这段不接地气的爱情,而是曾经的青葱岁月。《剧院魅影》的故事情节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即便什么都听不懂的我,根据演员的表情、场景的变换也大概能猜出演到了哪里。对于多数国人来说,去看一场音乐剧还是需要在朋友圈晒票根的“高大上”活动,可对于英国人民来说,看演出和看电影一样稀松平常。据说,很多英国人最爱的消遣方式之一就是看歌剧,以前我还认为,一场演出看了多次难道不会腻吗?现场接触到了歌剧才知道,原来这些演出常演常新,虽然唱段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阵容,不同的编排,不同的场景设置,每一次都会有惊喜,更何况谁的播放列表里面还没有几首百听不厌的老歌呢。

写在回国后:

伦敦是个冲突和融合的城市,集合了很多迷人的城市元素,转角就能遇到教堂,再转角又是满墙的涂鸦和潮店。曾经有一句很俗的话,说当你厌倦了伦敦,就厌倦了生活。来到伦敦之前也并没有想象到在伦敦的每一天都那么饱满,每天都能看见各种漂亮的教堂和建筑物,那种古老和现代的冲突时刻在吸引着我。从小全民艺术教育让英国人大多都具有不错的审美能力,而大城小镇遍布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音乐厅也提供了相当便宜的条件供大家享受艺术,在这里了解艺术,学习艺术,回顾历史,阅览人类文明,丰富自己的生活,的确让人受益颇多。

虽然看到的大本钟是被脚手架严实包裹的形象,和百度图片对比了半天才认出门脸小小的唐宁街10号,也没有看到女王和首相,但还是看到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远眺Londoneye,游览了奢华的温莎城堡、看到了皇室珠宝展览,亲身感受了牛津和剑桥的学院风,在康河的小船上努力回想徐志摩的诗句。

和很多亚洲的城市相比,这里有点慢,每天下午四点半天就黑了,很多人早早下班回家,为了迎接晚上出门的聚会、喝酒。到了周末,公园里生动了很多,湖边慢跑骑单车的少年,追逐鸽子的小朋友和用面包屑喂天鹅的孩子们……和朋友去公园躺着晒一下午太阳是常事,包往地上一扔,太阳出来就喜欢随地一坐,做什么事都不急,慢慢来。很多商场周末一定不开门,百货公司在周末也提前打烊。正因这种比较慢的生活节奏,让你觉得游客在这里也是受欢迎的,起码是不排斥的,每一个人和你说话时都极有耐心,笑容永远洋溢在脸上。喜欢这样城市,不仅为迷人的风景,可能更是因为这里是伦敦,一个又艺术又文学又古板又新潮的地方。

新闻推荐

蚌埠经开区2017年度十大新闻盘点

2017年以来,蚌埠经开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和现代服务业领跑计划,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发展集...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拂面掠过英伦风 □陈 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