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 五河新闻 固镇新闻 怀远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蚌埠新闻 > 正文

消失的行业 □张馥楠

来源:淮河晨刊 2018-01-24 12:12   https://www.yybnet.net/

有人说,一个行业的形成,与其社会周边人群的需求密不可分。想来此话有理。以此推理:一旦社会上人们对该行业感到没有必要的时候,它也会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近七十年来,珠城兴起了也消失了一些行业,笔者从中撷摘几个行业阐释。

先说说“开刀子”的。这个行业今天年轻人肯定感到陌生,恐怕连一些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都觉得新奇。这属“丐帮”中一个极少的分支。同样是乞讨要饭,但他们手里拿一把破镰刀头和一截磨刀石。遇到一毛不拔而且又“硬睁眼”的角儿,这就有“戏”唱了。他将镰刀放在脑门上,用磨刀石向刀上啪啪直砸,鲜血淋漓,乘势向脸上涂抹鲜血,连人家的门、门框也不放过。小孩子吓得哇哇直哭。如此僵局,不是拿一个两个大馍能打发过去的。时常是烟酒、卤菜再加几个钢镚儿作为“赔罪”。记得我在五六岁刚记事时,谁家孩子哭闹,大人便会拿两种人吓唬:老拐子、开刀子的来了。这法子真管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这个行业,有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地痞流氓耍无赖;也有人看法较为客观和同情,认为这硬是被旧社会逼出来的,只要有一线生机,谁都不会干这个下三滥的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想方设法,给这些人创造就业机会,从此这一行业也就不见踪影了。

今天蚌埠七中那一带,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大片空地。由于大多居民都用柴草烧锅做饭,还有些家庭使用锅膛子,因此每天清晨都有些农民挑着芦苇、树枝、劈柴卖。谈好价钱,让行老板过秤,再给你挑到你家锅屋堆放好。农民很辛苦,抽出时间砍草打柴,挣个油盐钱。当时南岗这一片属城乡接合部,农民上街赶集方便,最初形成了柴火行。后来卖猪的,出售牲畜的也来这里,集市人群熙熙攘攘,便又有了小猪行、牲口行和兽医站。

胜利路科学宫南大门东侧,刚解放时有几间茅草屋,住着几家卖黄泥的人。因为当时也有些住户使用煤炉子,冬天不仅做饭、烧水,还能取暖。买来的煤多数是碎炭末子,不能拢成个,无法直接烧,必须用水掺兑上黄泥搅匀后,趁大晴天在太阳地打成炭饼子,傍晚时分就干了,再收到屋里码齐备用。

水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条件之一。1911年蚌埠初形成集市时,人们生活用水都取自淮河。家家户户的锅屋里都备有能盛下三四桶水的大缸。从河里刚挑来的水都很混浊,必须兑点明矾水搅和几分钟。待一根香烟工夫,污泥浊水渐渐沉淀于缸底,上面的清水才能做饭烧水。也有个别阔绰之家,考究沏茶品茗,特地雇船到怀远将白乳泉的水用桶装来饮用。这无疑是凤毛麟角。挑水是苦差事,有的缺乏壮劳动力的家庭只能望“淮”兴叹。当时一些壮汉觉得挑水配置的工具简单,只要有扁担、水桶和绳子就行,挑水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卖水的行业。这些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群,怕有钱有势的人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有人出面,成立了挑水公会。1954年初,珠城有了自来水厂,起初不像现在供水如此普遍,全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供水站。据蚌埠市作家韩国光介绍,他母亲就是第一批水站的工作人员,她服务的水站设在今天的工农家园门口。水站像个岗亭形状,里面摆放个凳子,每天只要窗口一开,水桶就排成了长龙。一分钱两桶,有拉着架车的,一大铁桶算十水桶,收五分钱。随着供水事业的发展,一些机关单位、工厂学校、饭店食堂甚至住家户通上了管道,渐渐普及开来。挑水工人纷纷改行,挑水公会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其中一名领导李志秀,到淮光剧场任管理员。蚌埠市如今供水情况,今非昔比,黑虎山水厂坐落在黑虎山脚下,一批农民工和六百余名水厂职工并肩战斗,奉献在供水战线上。为防不测,万一遇到水质不佳时,立即启用天河优质水源。如今市内基本上达到一户一表,若供水出现故障,一个电话,水厂则派人登门维修。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蚌埠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以烧老虎灶谋生的人家。有烧柴草的,也有烧煤的。前来买开水的都是距离不远的邻居,有的提着大茶壶,家庭条件好的使用热水瓶。每次收钱找零麻烦,采取一块钱买十个烙上记号的竹牌子,一枚竹牌换十个钤盖私章的小牌子,算起来一角钱可打十一瓶开水。他们没有打烊时间,而且对顾客态度特别好,遵循“和气生财”的理念。有的人半夜三更去打水,他们也会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用他们的话说:“别小看这一分钱,也是一笔生意。”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液化气、电磁炉的普及,老虎灶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在居民小区里,一个月左右时间还能听到“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可是多年来,都没有见到疤锅补碗人的身影了。有人说,过去多数家庭经济状况拮据,铁锅使用时间长了出现砂眼,或是碗碰个豁子都舍不得扔,修修补补不误用。如今生活富裕了,这些东西用坏就扔,甚至不坏就被“新陈代谢”了,哪里还要修补呢?想当年,这个行业火得很,他们只要到居民的大院子里,锅碗瓢盆就排起了队。锔瓷器是个功夫活,也是技术活,绝不是有些人说的“雕虫小技”。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指的就是这。有的能工巧匠把一个破碎的瓷壶修补得看起来既古朴雅致,又富有破碎美,十分养眼有趣,令人爱不释手。甚至有人说,修补过的壶要比完整的壶别有一番情趣,更加惹人喜爱。假如郭沫若看到如此不可思议的奇妙,他会建议故宫博物院派人来鉴赏学习这门绝活。

如今这一行业渐渐消失了,有关部门也没有申报“非遗”项目,实乃憾事。这门手艺也濒临失传,可惜,可惜。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高。今人还没有想到的行业将会先后兴起,同样有些行业也必定会渐渐萎缩直到消失。可不是吗?就拿电讯行业来说吧,当年红极一时的“大哥大”、传呼机(BP机)、小灵通如今已找不到踪影。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新闻推荐

蚌埠,迸发新活力 李阔 姚庆林

编者按:在省“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两会观察”系列特稿,选取安徽省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开放创新等角度反映全省抓改革、谋发展的生动实践。其中《两会观...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消失的行业 □张馥楠)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