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发电厂内景。 大图:位于李楼乡境内的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外景。
循环经济,又被称之为“静脉经济”。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经济模式,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产业称之为“静脉产业”。
发展静脉产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奏响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提高的“协奏曲”,如何解决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垃圾围城问题,蚌埠市正理清思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开始了一场发展静脉产业的全新探索。
无处安身的“垃圾”
安身之所难找的不仅是废品收购,另一种特殊的“废品”——城市生活垃圾同样遭遇安身之困。
可乐瓶、易拉罐堆在一角,旧轮胎、废纸箱码在墙边,在废品包围的一块空地上,刘青林和爱人正忙着整理刚刚收进来的一堆“破烂”。废弃的钢筋圈成了麻花,几卷花花绿绿的旧电线缠绕在一起。这些被别人视为“垃圾”的物品在刘青林的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宝贝。”“分拣后放在一起,积攒到一定的量,就打电话叫人来运走。”做了二十多年废品回收的营生,夫妻俩没有雇人,所有分拣、打包、包装的活都是两口子一起承担。“这活又脏又累,还被别人瞧不起,但凡有点办法没有人愿意干。”说起废品收购,刘青林苦笑一下,冻得有些发红的脸上露出了无奈。苦点累点倒没什么,要是能有个安定的地方经营就好了,毕竟收入稳定,也没有什么风险,只是最近几年城市建设让废品收购很难再有“容身之地”。城市主次干道旁不准搞,背街小巷没地方,别说影响市容,就是周围的老百姓也不乐意。
前年吴湾路一带拆迁,刘青林经营多年的回收站搬迁几经辗转,比其他经营户幸运的是,他总算找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地方虽然不大,但交通比较方便,因为周围有绿篱的遮挡,也没有影响城市的形象。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社区和城管就找上门来,下发通知要求限期搬离。“搬是肯定要搬的,但我真不知道还能搬到哪里去。”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青林都在为寻找经营场地到处奔波,跑遍了全城也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安身之所,“实在不行只能关门改行”。已经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感情的刘青林,说这话时话气中带有不舍。
有着“居无定所”之忧的不仅是小的废品收购站,有了一定规模,现如今已成为行业骨干企业的物资回收公司同样面临着经营场地的困扰。“物资回收这行都需要有面积较大的堆场,切割、分拣、堆放、外运没有场地就没法干。”金鼎物资供应公司总经理杨海彬提起场地,一脸焦虑。现在这个地方是租来的,听说很快就要动迁了,真不知道到哪里还能找到这么大的一片场地。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偌大的空地上,各种废弃物资堆得满满当当。“场地六亩多,投入机械设备就有几百万元,没有这些家伙很难完成拆解。”
不仅场地难找,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次搬迁到这里,整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费时费工不说,如果因为搬家耽误了合同约定的时间,更要负违约责任赔上一大笔钱。现在杨海彬最为期待的是为废品收购找个“一劳永逸”的安身之所。
事实上,安身之所难找的不仅是废品收购,另一种特殊的“废品”——城市生活垃圾同样遭遇安身之困。“当初选定这个垃圾填埋场,政府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周围的村民不愿意,怕垃圾给他们带来污染,最终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垃圾填埋场才得以落地。”长期从事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市环卫处主任胡永国对城市垃圾处理难感触很多。
蚌埠市目前使用的垃圾填埋场位于龙子湖区李楼乡,占地约630亩。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因为垃圾产生的气味四处弥散造成一定的污染,周围的村民意见很大,不仅周围群众不断投诉,同时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为垃圾找到最好的归宿。
前景广阔的产业
作为解决废弃物快速增长的一个良好途径,静脉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垃圾里有很多资源,如果恰当利用变废为宝,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会恒是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专家,为了提升蚌埠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整体水平,开阔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从业者的视界和胸襟,2016年8月蚌埠市废旧物资回收协会聘请他为顾问,同时还被推选为蚌埠市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
采访中,张会恒用一连串数字解读了废品及垃圾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每利用1吨钢铁,可生产新钢0.85吨,节约铁矿石2吨,节能0.4吨标准煤,少产生1.2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千瓦时。
这正是废品再生利用的魅力所在。城市产生的各种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厨余垃圾中含有油脂及各种有机物,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处理后,既可以变为工业原料,也可以变成生物饲料;建筑垃圾可以制成骨粉和标砖,用于铺路的透水砖,而生活垃圾可以焚烧发电。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产出量,还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这种变废为宝的举措都体现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张会恒看来,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体现出的是发展理念的革命性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是利用资源,生产出产品,最后再排放污染物,即走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这种线性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就是资源消耗越大,对环境污染也就越大,最终一定会因为环境的破坏而使人类受到自然的惩罚。
而循环发展理念秉持的理念恰恰相反。所走的是利用资源,产生产品,产品失去使用价值后,通过再加工形成新的资源反复使用。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资循环往复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相较,前者是“线性”的,后者是“闭合循环”性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节约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在国外被称为“静脉经济”,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静脉产业。这个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静脉产业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废弃物排出后的回收、再资源化利用,就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静脉一样,将静脉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血液回流心脏后,通过气体交换,再携带新鲜的氧气,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身体的组织器官,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由于静脉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国外围绕静脉经济集聚了一大批企业,以至于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即“静脉产业”。作为解决废弃物快速增长的一个良好途径,静脉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中国静脉产业发展空间更广阔。”张会恒认为,中国静脉产业发展相对日德等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迟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资源消耗量巨大,另一方面再生资源利用少而又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受双重压力下,我国认识到再生资源利用的迫切意义。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天津、宁波、青岛等地先后建设“静脉产业园”,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砥砺前行的探索
规划中的静脉产业园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让静脉产业成为蚌埠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再生资源利用落后于发达国家,而就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又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差异,另一方面是对再生资源利用整个行业的观念滞后。“从‘破烂王\’这个称谓可以看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被人看不起的现实。”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几十年,市再生物资行业协会会长夏志雨体会至深。过去走街串巷到处吆喝,现在连一个稳定的经营场地都十分难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蚌埠市再生物资回收行业地位的低下。
夏志雨坦言,废品回收处于静脉产业链条的前沿,废品充分有效回收,才能减少形成垃圾的产生量,而废品充分回收离不开完善的回收体系。市再生物资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蚌埠市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76家,站点300多家,流动回收三轮约1500辆,从业人员约万人。全市废旧物资回收量一年约100万吨,年可实现销售额35亿元。“前沿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以减少垃圾产生量,后端将垃圾资源化利用,静脉产业才能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两年前,市行政执法局局长王家渠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从垃圾分类入手,探索蚌埠市静脉产业发展之路。首先对桑德环卫建立“好嘞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鼓励社区建立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垃圾分类投放,既能使垃圾减量,又能将资源初步回收,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除此之外,市行政执法局积极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通过积极运作,蚌埠市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先后落地。其中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PPP项目荣获“2017年度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十佳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年可转建筑垃圾260万吨,这些垃圾经先进工艺处理后可以做成骨粉和标砖,骨粉用于铺路,标砖可以制成透水砖,适应于海绵城市建设。“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为建筑垃圾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垃圾焚烧项目是蚌埠市开展静脉产业探索的又一重大项目。近日记者走进李楼乡原垃圾处理场,映入眼帘的景象令人惊叹,已经封土的垃圾处理场已闻不到一丝臭味,一旁的B库区新建了一个现代化厂房。“这个垃圾焚烧项目,总投资达5亿元,一天可处理焚烧垃圾1210吨,目前一期工程日发电量可达400千瓦时。”垃圾焚烧发电厂负责人介绍,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发的电可以直接并入电网,而另一方面焚烧后垃圾最终只有极少量的灰烬,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今年市“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静脉产业园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选址基本确定在现在的垃圾填埋场原址。王家渠说,规划中的静脉产业园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除了已经落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外,还有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污泥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固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届时蚌埠市静脉产业园将进一步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分类回收、加工转化、产品生产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让静脉产业成为蚌埠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相关链接
国内部分静脉产业园项目
沈阳静脉产业园:位于辽中县沈阳近海经济区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域的沈阳静脉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3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实施以来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是国家商务部构建国内回收体系的示范工程。
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是国家批准的国内首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青岛重点打造的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以来,园区承担了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项目——青岛循环型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综合利用”全国两个回收试点“一省一市”项目之一、国家科技部废旧家电资源化综合利用成套技术863项目、国家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区域性报废汽车破碎中心等重大项目,不断延伸和完善静脉产业链,已初步构建了废家电、废汽车、废线路板、废容器等资源利用产业链,并正在形成废塑料、废轮胎、废矿物油、废七类机电等循环利用产业链,产业间耦合共生关系不断拓展。
新闻推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遵循。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创新动能不断迸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蚌埠的...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