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靳瑾
1月26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的校企合作座谈会上,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经济管理学院、蚌埠工商学院等高校以及13所中职学校负责人悉数到场,与国显科技、中粮生化、凯盛科技、和平乳业、大富机电等十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围坐在一张桌子前。
“我校从2006年与一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至今企业在职的毕业生已有800多人。可惜企业不是蚌埠的。我们也尝试与在蚌企业举办订单班,但没坚持几年。”座谈会一开场,一位学校负责人介绍了专业开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后,发出如是感慨。而坐在对面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也为同样的问题发愁:“目前,一线用工缺口在3500人左右,技术工人尤其缺乏”“员工老龄化严重,有的车间甚至以返聘为主”“部分订单怕产能跟不上都不敢接,而人力资源是制约产能的最大因素”……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加强校企合作,在深度产教融合中共同培养人才成为双方的共识。一方面,学校表示愿意拆掉“围墙”,主动与企业对接;另一方面,企业也表现出融入教学的迫切愿望,表态希望与学校共同做好人才储备规划。散会后,集中了企业和学校的校企合作对接微信群里,已经有企业迫不及待询问合作事宜。
当天的座谈会只是开头。从1月底开始,市教育局每周都将组织召开同一主题的座谈会,全市160多家重点企业和规上企业将轮流成为座谈会的主角,每次十家,与职业院校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寻找用工荒的解决之道。
“座谈会为校企双方搭建了平台,大家进群互通信息,从而深化合作、共同进步,助力蚌埠发展。”在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光辉看来,困于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原因之一。如何打通校门与厂门,是蚌埠“三地一区”两中心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想要通过座谈会找到的答案。
此前,市教育局与蚌埠学院就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达成合作协议,利用高校的师资、实训和专业建设的优势,提升蚌埠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对接,以更好满足本地用工需求。“蚌埠学院扩大分类考试在本市招生比例,打通中职加大专的求学高架桥;同时举高校和企业之力,合力培养‘双师型’中职教师。”蚌埠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郑晓奋认为,有政府搭建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必然走向更高层面、更大区域。“两个多月的时间与蚌埠重点企业逐一见面,对学校来说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也许合作就从哪一次的座谈会开始。”她说。
新闻推荐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行业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凡在蚌埠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