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丰静
“同学们不要害怕解剖,一定要观察仔细了,治病救人时可不能出现分毫差错……”2014年12月26日,在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课堂上,同学们把正在讲解的邵正仁教授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喜欢这位严谨的老教授,这将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堂人体解剖课。
1971年,邵正仁被选派到蚌埠医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他在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三尺讲台上,一干就是40年。
“实习期间,我下乡走访得知,五河县一位老师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事故原因就在于解剖基础不扎实,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邵正仁说。为了制作颅部断层切片,他和同事带着两个冷冻的头颅远赴济南,一路被人误解。为了购买制作标本的器械,邵正仁坐在拖挂卡车里押送器械,差点遇车祸。 “2005年8月,蚌埠医学院搬至新校区,解剖实验室搬家,可当遗体标本打包完成后,却找不到运输车辆。邵老师好不容易通过亲戚找到了50辆卡车,却遭遇了雷雨交加的天气。司机师傅不愿卸载,邵老师便带头冒雨亲自卸载,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教研室主任陈传好说。
2003年,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邵正仁接到校办转来的一封信件,原来是学校一位老师老家的亲戚要求捐献遗体,邵正仁主动承担起接收、联系、登记工作。从那时开始,他便始终惦记着建立蚌埠医学院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 2004年3月,接收站正式挂牌。邵正仁24小时开机,只要有捐献者打电话,他几乎随叫随到,走遍了淮北、宿州、阜阳、蚌埠等皖北各地市。有一年的大年初一,邵正仁不慎摔断锁骨,可第二天,他还是忍着伤痛赶去接收遗体。
在教研室一楼,记者看到一间特殊教室——蚌埠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馆厚生堂。近200张照片陈列在教室墙面,部分捐献者的遗嘱被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上。记者发现,其中一张照片正是蚌埠医学院第一任校长谢炘。“1979年6月11日,谢院长病逝。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至今,他的心脏标本还保存在蚌埠医学院校史馆,成为学院大爱精神的象征。 ”邵正仁说。
“医学界都会尊称这些志愿者的遗体为‘无语良师\’。他们静静地陪伴着医学生的成长,无声、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身体引领学生探索医学奥秘,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爱护。”据邵正仁介绍,每年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解剖课,他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每次上解剖课前,邵正仁都要带领学生静默三分钟,以示敬意。
去年11月25日,邵正仁迎来了自己的60岁大寿。他为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将早已填好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交到了他的继任者陈传好手中。“接收站成立之初,一年不过一二十名志愿者。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志愿者不断增加,如今志愿者共有483人。我是479号,希望用实际行动继续传承学院精神! ”邵正仁说。
新闻推荐
2月16日,为了帮助到县城的农民工顺利返乡,五河县团委在县老汽车站开展为农民工免费赠送返乡车票活动。当日就免费为返乡农民工赠送200多张返乡车票。据了解,春运期间,该县团委除了鼓励回乡农民工回家...
五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五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