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港码头
□本报记者 郭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许多词都被张光峰市长不断提及,其中最热的莫过于“发展”,全篇共出现89次,比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发展”多用31次。只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确保到2016年实现六个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造一个新滨州的宏伟目标得以成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梳理报告热词的方式,解读一下滨州2013年工作重点。
★报告热词:“黄蓝”+“城镇化”
尽管“黄蓝”一词只在这次的报告中出现了1次,但与其相关的“园区”、“区域”“战略”等词共有21处,而今后工作的重点“城镇化”也有6处,主要涉及“实施‘黄蓝\’两大战略,加快区域联动发展”方面的工作。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滨州港开航运营,尽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出海捷径,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德大、黄大、寿平铁路,济滨高速及滨惠、滨阳大道建设,做好滨港铁路二期、济滨城际铁路等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防潮堤建设,完成秦口河、马颊河和套尔河加固工程。全力支持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沾化实施沿海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推动园区高端提升
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主动转型升级,对产业层次低、占地多、贡献小的企业和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度,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互补,积极培育一批关联度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能源建设,推动大唐滨州项目顺利开工。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既要土地城镇化、又要人口城镇化,真正使农民转为市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基本的公共服务。落实扩权强镇政策,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休闲名镇。
★报告热词:“转型”+“升级”
“转型”和“升级”共出现9次,主要涉及“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方面的工作。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力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争创质量品牌,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发展创意设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化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不断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创新发展会展经济。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层次的战略支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建设。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滨州市设立分院或研发转化基地。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继续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增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热词:“生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一词共出现了22次,主要涉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绿色发展优势”方面的工作。
>>让“天”更蓝
加快实施“蓝天工程”,抓好节能减排,控制“三废”污染,对敏感区域、化工园区专项整治,让企业主动实施脱硫改造;严管工地,控制扬尘污染;严管秸秆焚烧,确保大气环境质量。
>>让“地”更绿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抓好万亩生态林场的规划实施,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绿色通道标准,建设沾化海韵、博兴麻大湖等湿地公园,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休憩场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让“水”更清
加大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设施建设,加强对小清河、新立河的综合治理,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确保省控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今后,要做到城市道路建设到哪里,雨污管网就配套到哪里。
>>让“环境”更美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地上地下”,精心编制城市环境色彩、水系、景观等规划。坚持治安、市容、环卫、园林、路灯“五位一体”,建设“智慧城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路域综合治理。支持开展国家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确保乡镇办全部达标。
★报告热词:
“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共出现51次,主要涉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迈出更大步伐。
>>加快实施科技兴农
深化农科对接,力争更多知名科研机构和重点院校入驻滨州。大力推进“种子工程”,在引进培植知名种业集团、培育优良品种上实现质的突破。加快打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孵化中心和示范基地。抓好“沃土工程”、“渤海粮仓”项目,开展高产创建,实现科技增粮。加强与复旦大学合作,完善“国家863计划——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
>>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立足黄三角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产业,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打造现代农业亮点。加强与重点城市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购销对接,建设农产品预警体系,探索建立高端农产品交易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体系
创新经营体系,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和社会资本领办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基地。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围绕优势产品,加快培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去年71家的基础上增加数量,提升标准,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亮点园区。
>>构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按照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大搞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徒骇河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整合支农资金,统筹抓好农村道路、电网改造、饮水安全等工程。深入实施“林水会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下转A05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市“两会”隆重开幕之际,本报记者就滨州电信开通新浪微博,提高广大市民对“两会”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为“两会”助力,以及开展新业务改善社会民生等话题,采访了滨州...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