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新闻 惠民新闻 阳信新闻 无棣新闻 博兴新闻 邹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滨州市 > 滨州新闻 > 正文

史前时期的滨州手工业

来源:滨州日报 2016-07-11 13:38   https://www.yybnet.net/

丁公遗址出土的陶纺轮,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纺轮使用示意图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簪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镞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针西南庄遗址出土的蚌镰张卡

史前时期,手工业在农业、家畜家禽饲养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当时的手工业门类主要有制陶、制石、制骨以及纺织、酿酒等,并不断向专业化和独立化方向发展。

越来越精细的制陶业

史前时期,人们尚还没有发明瓷器,陶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器,是人们炊煮食物、盛放粮食物品的必备之物。陶器制作则相应地成为先秦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手工业部门。

这种器物用途广泛,容易破碎,需求量大,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在战国后期以前都是各个聚落城邑自己烧制,几乎所有先秦遗址都有陶窑这一类遗迹存在。

而先秦时期发现最多的遗物也是陶器,包括各种罐、鼎、鬲、甗、釜、甑、灶等炊煮器;斝、鬶、盉、觚、杯等饮器;碗、钵、豆、簋、盘等食器;壶、罐、瓮、瓶、尊、盆、缸等盛贮器和汲水器等。可见,陶器与早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8500年前,滨州自后李文化时期有人类居住以来,便已开始制作使用陶器,并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当时的陶器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数陶器烧成温度较低,火候不匀,质地疏松。如孙家遗址后李文化地层出土的陶器颜色以红褐陶为主,质地松软,有些陶器遇水即溃,极难复原。由于火候的原因,器物内外壁的颜色往往斑驳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灰、黄、黑色斑块。

北辛文化时期,陶器制作工艺虽然仍较落后,但比之后李文化时期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一是掌握了淘洗技术,可以生产出质地相对细腻的泥质陶器,这是制陶史上的一大进步。二是制陶工艺出现复杂化和程序化趋向。从陶土的淘选、羼和料的添加、器体的成形和烧制成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大型器物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小器物则直接捏塑而成,部分则可能采用模制法。有些器类如鼎、小口双耳罐等不是一次制成,往往要经过2-4道工序才能完成。三是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部分鼎、钵类器物器口规整,有轮旋痕迹,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为以后快轮制陶的革命性变化奠定了基础。四是陶器的烧成温度比后李文化时期明显提高,后李文化那种火候较低、遇水即溃的陶器已不再见。五是陶器的种类及纹饰较之后李文化时期明显增多,器物的复杂程度也加大,而且还出现了彩陶,如泥质陶钵的口沿外侧多绘有一周带状红彩。可以说,这一时期虽然大多数陶器仍采用手制的泥条盘筑法成形,但部分器物口沿已采用慢轮修整技术。陶器器形较后李文化时期更加丰富,并且以三足器、圜底器居多。其中鼎是北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形,后李文化未曾出现。三足器和慢轮修整技术的出现,是在后李文化圜形底陶器和泥条盘筑技术基础上最为重要的两大进步。

大汶口文化时期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陶器的生产在逐渐进步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各种陶色在不同时期的比例也有着较大变化,时间越早,红陶所占比例越高;时间越晚,红陶所占比例越小,其它陶色比例相应增加。早期阶段,陶器制作以泥条盘筑的手制方法为主,慢轮修整技术为辅,陶器规整程度较前大为提高。但烧造火候依然较低,陶色以红陶、红褐陶为主,黑陶、灰陶少见。晚期阶段的陶器生产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许多器物已使用拉坯成型的快轮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红陶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灰、黑和灰褐陶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这一时期器类增多,器形复杂,并新出现了白陶和薄胎黑陶。白陶和薄胎黑陶的出现,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陶器生产的两项重要成就。薄胎黑陶主要见于高柄杯,它代表了这一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白陶使用的原料为一种特殊的陶土——坩子土,经高温烧制而成,它突破了陶器原料局限于粘土的限制。白陶器多数胎薄质匀,质地较硬,烧成温度达1200℃左右,主要见于陶鬶等少数器形。大汶口文化时期,各种陶器颜色纷纷出现,从红、黄、褐色直到灰、黑、白色等,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与全面。因为不同的陶色需要不同的烧窑技术,要烧制红陶,需要用氧化焰,烧制灰陶要用还原焰,烧制黑陶则要掌握碳素渗入技术等。

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也没有哪一个时期可以完全超越。陶器生产已普遍采用快轮制陶技术,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陶器数量猛增,而且质量也明显提高,绝大多数陶器外形规整,厚薄均匀,纹饰简洁,造型美观典雅,再配之以繁简适宜的耳、鼻、钉、条、突、饼等各种附件,使整个器物显得十分和谐得体。这一时期,用于祭祀的陶器已开始出现,最著名的代表便是蛋壳黑陶高柄杯。蛋壳黑陶的烧制技术十分复杂,它的烧制成功,充分证明了当时制陶业的发达。

由于采用先进的制作方法,龙山文化时期不仅陶器种类众多,形制复杂多样,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适用、经济和美观三者有机统一是龙山文化陶器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和传统。

石斧、镰等器形与后世基本一样

石器是先秦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制作水平也很高。石器制作工序可分为选材、制坯、琢修、打磨、钻孔等。后李文化时期,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是其主要特征。

到了北辛文化时期,磨制石器日渐发达,而且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不同硬度的石料制作不同器类的技术。硬度高的石材多用来制作石斧等砍凿工具;石灰岩等硬度相对较低的石材用来制作石铲、石锄等农耕工具。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石器制作更加强调实用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为通体磨光和局部磨光两类,如厚重的斧、镢、镐等大多只有刃部磨光,器身则为打制或琢制。此时,大部分器形与后世相仿,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未出现太大变化。

骨、角、蚌器发达且具有一定美感

骨、角、蚌器的制作技术自后李文化时起便已十分发达,不仅造型精致,而且数量较多,绝大多数磨制光滑。其制作过程分为选材、破料、成型、磨光、穿孔等工序。按功能可分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及装饰品等,主要器类有锥、镖、镞、笄、针、铲、凿、镰、刀、矛、鱼钩、匕、钻和装饰品等,其中装饰品和生活用品制作最为精良。西南庄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骨笄、骨饰、蚌饰等装饰品,制作十分精美,是当时人们爱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

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骨针针尖锐利,尾端多扁平,针眼为圆形或椭圆形,骨针有粗细长短的区别,均为磨制,有的针眼大小近似于现在使用的缝衣针,十分精致。兰家遗址商代地层发现有大量的骨料及半成品骨器,能辨认的有牛、马、猪、羊、狗、鹿角,而以牛骨和猪骨为最多,说明当时骨器制作的兴盛。 

纺织工具已具有现代纱锭的基本功能

史前时期,不仅出土大量精致的骨针,而且在各遗址上还出土有各种质地的数量众多的纺轮,其中又以骨、石、陶纺轮等的数量最多。

丁公遗址就出土各种纺轮100余件,它们和骨针一样反映出当时纺织缀连技术的发达。纺轮是纺锤上的小轮,与拈杆一起构成纺锤。纺轮在使用时,上加拈杆,杆上有一倒钩,人们利用其自重和连续旋转的原理,用手捻动轴杆,让其拴纱下垂转动,可将纤维拈成线。停转时,线缠在杆上。其构造已具备现代纱锭的基本功能。当时纺轮工作对象主要包括绩葛和麻等。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新闻推荐

市质监局派驻小营街道范家村“第一书记”王海滨: 修道路建大棚 让村民脱贫致富过舒坦日子

...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战高温保供电2016-07-11 13:37
猜你喜欢:
评论:( 史前时期的滨州手工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