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喜英
杨龙位
岳朝元
邓卜民
□本报记者 蒋海涛文/图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编织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亳州作为劳务输出的大市,这里走出去了许多勤劳纯朴的农民。在这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地方,也有不少农民扎根故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地级亳州市组建10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四位农民,倾听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吕喜英:学好技术,回家办厂
今年34岁的吕喜英是谯城区古井镇贾庄村人,如果单单从外观上看,没有人会把她和整天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联系在一起。
穿着时尚,首饰一应俱全,谈吐自然、大方,这就是记者见到的吕喜英。“我刚从苏州回来,家里有点事情,特意赶回来的。”吕喜英说,她自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苏州的一家服装厂上班,至今已有10多年了。
由于吕喜英工作经验丰富,如今她已是厂子里的领班,平时工作不怎么辛苦,待遇还很不错。
“我现在一个月3000多块钱,厂里有食堂,免费供应饭菜,一个月也花不多少钱。”吕喜英说,她的工作就是负责检查成品服装的质量,登记本组职工所制作的件数。“这里的厂子都是计件支付工资,多劳多得,一般的工人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已经当上领班的吕喜英,和爱人在一个厂里上班,他们俩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除掉平时的开支,一年下来也能积攒4万多元。
虽然自己的工作不算辛苦,但吕喜英并不想一直在外地为别人打工。“咱们亳州这几年发展的也不错,听说新开发了南部新区,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服装厂进驻,如果有的话我们就考虑回家找活。”吕喜英说,她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开办一家小型服装厂了,如果资金允许,她很想自己当老板。
“在苏州10多年,我对服装制造技术已经很熟练了,真想回老家办个服装厂,带着咱们那里农村的年轻人一起致富。”吕喜英说,每想到回家办厂,她就会很兴奋,这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岳朝元:盼丰收,住楼房
拆除“空心村”,复垦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个政策让蒙城县王集乡全集村岳庄的农民岳朝元感到激动不已。
见到岳朝元,是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这片地,原先就是他们的村子岳庄所在地。自从岳庄村被拆掉以后,岳朝元已经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但每次来,他都会到这块土地边的大树下转一转。
“以前我们的房子就在大树旁,现在啥都没有了,新农村建设把整个村庄都拆掉了。”岳朝元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搬到集上居住了,也有一些人在县城里安了家,村庄里剩的人越来越少,只有240多人,但原来整个村子所占的土地面积达到了60多亩,成为典型的“空心村”。这种情况下,全集村按照王集乡的统一部署,对村内的房屋、人口等进行统计,把“空心村”整合在一起,按照新农村规划的要求,进行重新建设。
今年已经68岁的岳朝元刚开始也不理解为啥要拆掉那些老房子,后来得知政府统一安排新宅基地供盖房,拆迁后节约的土地还分给他们耕种时,这位老人想通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稀罕的就是土地,我们这里平均每人只有1.2亩土地,听说这次整理出来的土地还要分给老百姓,那真是太好了。”岳朝元说。
“耕地增多了,房子变好了,我感觉现在生活很幸福。”岳朝元说。
减免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建设新农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岳朝元切身感受到了政府的惠农政策。“这都是上级的政策好,社会经济发展的好,我就盼着一年比一年丰收,老百姓都有钱了,都住楼房。”
邓卜民:种植养殖齐发展
“现在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那么好,我觉得只要好好干,在农村也能干出一片天地,也能挣不少钱,过上幸福生活。”涡阳县陈大镇邓楼村村民邓卜民说。
邓卜民原先是一位窑场主,为配合政府拆除粘土轮窑,不久前这位老人把窑场拆掉了。
“当时上面通知要拆窑时,我真不想拆,窑场发展这么多年了,是我一手带起来的,效益也可观。”邓卜民说,为了保住自己的窑场,他曾想过很多办法,但老人最终还是想通了。“咱不能违背政策,上级拆除轮窑是为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是好事。”说到对拆窑的看法,老人很是激动。
邓卜民说,如今他在已经复垦的耕地上种上了农作物,还带领儿子搞起了养殖业。“不烧窑了,我种地搞养殖,养些猪、羊、兔子,一年下来能赚不少钱。”
怀着满腔发展种植、养殖的热情,邓卜民还到处考察学习技术,他认为只有懂得了技术,才能有好的发展。
“现在搞种植、养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苦干、蛮干不行,必须懂技术才能发展好。”邓卜民说,通过不断学习,他已经掌握了一些技术。
老人对记者说,等过几年之后,他希望带记者去看他的良种培育基地,参观他的养殖场。“我有信心做好这些,相信靠着勤奋的双手,在农村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杨龙位:
不辞辛苦,只为圆开店梦想
广州、北京、上海、厦门、深圳。高中毕业后,杨龙位在6年的时间内,曾先后在这些城市打过工。
期间,他学会了做沙发,学会了装潢,同样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这个来自谯城区双沟镇张店村的小伙子,经历了几年的奔波后,已经成家立业,并在深圳找到了赚钱的门路。
说起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杨龙位感慨万千。曾经他以骄人的成绩考入亳州一中,第一次高考失败后,他重整旗鼓,依然走进了气氛紧张的复习班。经过一年的努力,他被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说实话,当时真想去上这个学校,但一想到家中的经济状况,我还是选择了放弃。”杨龙位说,当他把录取通知书夹在书本中,放到家中的床底下后,他就默默地离开了家,踏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
在广州的那一年,杨龙位先是在一个家具店打工,那时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去掉日常花销,月底基本不剩钱。“当时觉得有个地方干活就不错了,毕竟那时太年轻,也没有什么技术。”杨龙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觉得他很诚实,就让店里的师傅教他制作沙发的手艺。
到了下半年,杨龙位对沙发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熟练掌握了沙发的制作工艺。“那时候我就想,等挣到钱了要回亳州开个家具店,我有技术,也学了些经营之道。”
由于缺乏资金,年轻的杨龙位只能把这个愿望埋在心底。随后几年,他又到了北京、上海、厦门,勤奋的他慢慢地有了积蓄,并在北京学会了装潢。
听说深圳赚钱的机会比较多,他又只身一人去了那里。“深圳的经济特别发达,但我只有高中文化,还是要靠力气挣钱。”杨龙位说,由于平时干活卖力,他获得了一个好机会,负责一个拥有2700户居民小区的卫生。
如今,杨龙位从老家聘请了10多位工人到那里干活,大家每年的收益都不错,他自己也有了不小的收入。
“再干三四年吧,我就回亳州,我觉得还是开家具店好。”杨龙位说,现在他准备在亳州买一套住宅房,把家安在亳州,为未来开店打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汪玉琼 于林才 崔小宝)近日,一具无名男尸的出现让蒙城县立仓镇的一个小村庄沸腾起来。蒙城警方查明该男子是立仓镇前胡村的一位五保老人李武修,而将其杀害之后扔入茨淮新河的正...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