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蒙城新闻 > 正文

蒙城有个“状元村” □记者 曾莹莹 丁静

来源:亳州新报 2011-10-31 17:29   https://www.yybnet.net/

“状元村”的名牌吸引

时间:10月26-27日

地点:蒙城县岳坊镇葛寒寨村

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村里绿树掩映,安静祥和,偶尔一两声鸡鸣狗吠更显村庄的宁静。这个村庄,30多年里竟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有清华大学的、南京大学的、上海交大的……其中有3名市或县文、理科“状元”,2名博士、24名硕士,有两人留学国外。今年,村里单是考上本科的学生就有7名,其中一名还是蒙城县理科“状元”。

这一现象轰动了四乡八里,远远近近的百姓都喊这个村庄为“状元村”,它就是蒙城县岳坊镇的葛寒寨村。

10月26日上午,记者在葛寒寨村口远远就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这声音来自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寒寨鄺尚道小学。

学校教导主任葛绍敏说,该校是1953年建立的,之前的校名为“葛寒寨小学”,几十年风雨,学校的教室变得破旧不堪,几成危房,为让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能安心上课,2005年,村民葛波牵线香港一位爱心牧师为该校捐资11.3万元修建了新教室,为感谢这位牧师,学校便以他的道名“鄺尚道”,将校名改为“寒寨鄺尚道小学”。

葛绍敏说,帮助学校引资的葛波现在蒙城县公安局工作,曾经就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他也是从该村走出的大学生之一。

在校门外,记者看到,校门上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祝我村小柿元庄葛锦程荣获我县高考理科第一名。”

“我们村之所以被称为‘状元村\’,除了因为我们这里走出的大学生多之外,还有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村产生了很多‘状元\’。”葛绍敏说,2000年,该村的葛飞取得了全市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状元村”便从此叫响,之后又有两名“状元”在该村诞生。

葛绍敏说,村里的大学生中有很多都是从这所小学走出的,随着“状元村”的出名,也吸引了很多外乡孩子到这所小学读书。“我们学校6个年级共280多人,其中70多人都是别村的,很多学生家里离这儿3、4里路,家长都往这儿送。”

葛绍敏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更加注重教学质量。

孩子出息父母幸福

“俺村有两个博士呢!现在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村支书刘坤山自豪地说。

26日中午,在村支书刘坤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令村里人骄傲的“留学美国的博士”葛志东的家。家中没人,等了约15分钟后,一位浑身沾满尘土的老人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草从远处驶来,堆得高高的草上还坐着一位老妇。这两位老人就是葛志东的父母。

葛志东的父亲葛绍顺今年74岁了,是岳坊镇食品厂的退休工人,72岁的母亲郭淑芬是位普通的农妇。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走出了两位大学生。

提起两个孩子,葛绍顺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葛绍顺有一儿一女,大儿子葛志东,16岁时考入了安徽医科大学,毕业两年后读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安医大的研究所工作,期间继续攻读博士,之后被香港大学录取。

葛绍顺说,在香港大学读博士,学费一年要38万元,这个天文数字,让他吓了一大跳,而由于儿子成绩优异,香港大学不但免收了学费,还每月补助儿子每月1.8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费。葛志东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学报上发表后,便应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到美国任教。

如今,50岁的葛志东已在美国定居15年了,父母几年才能见到儿子一面。葛绍顺的两个孙子一个19岁,一个11岁,由于小孙子出生在美国,回国的手续办理起来很复杂,老两口至今未见过小孙子一面。

葛绍顺说,儿子也曾试图为他们办理签证,想接他们到美国看看,可签证迟迟没办下来。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合肥,曾想把老两口接到合肥居住,葛绍顺说,“住不惯高楼,还是家里舒坦”。

虽然两个孩子不在身边,但老两口过得却很开心,他们养了很多羊、鸭、鸡,儿女们每次给他们钱,他们都拒绝。“我要钱干吗?我有吃有喝,身体健康,要钱也没处用!”葛绍顺说,孩子们有出息,过得好,他和老伴儿心情舒畅愉悦,生活很幸福。

砸锅卖铁都认教育

葛寒寨村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学生呢?村支书刘坤山说,这与村里人多年来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

“俺村人对孩子读书都很重视,房子可以不盖,家当可以不置,但孩子的书不能不读,家里再穷,就是借钱也要供养子女完成学业。”刘坤山说。

葛幸是从该村走出的一位贫苦学生。展现在眼前的葛幸家是三间风吹雨打了20多年的破旧瓦房,房子没有院墙,葛幸的母亲钱淑侠斜靠在厨房的墙边上。

“你儿子在哪工作呢?”刘坤山问。“不知道,反正坐车得两天到。”钱淑侠有轻微的精神疾病,葛幸父亲过去是村里的木匠,如今做木匠拉不到活,便在村里做点小工。

刘坤山说,靠着政府的一些救济、孩子学校的资助和父母的东借西凑,葛幸终于读完了五年制的大学,两年前他大学毕业后支援西部,现在甘肃。

该村有个孤儿叫葛壮壮,6岁母亲自杀去世,7岁时父亲因饮酒过度也离开了他。之后的日子,他便与爷爷两人相依为命。而爷爷葛学贤省吃俭用,愣是将他送进了武汉大学的校门,如今,葛壮壮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

26日晚6点,记者见到了葛学贤,71岁的他刚帮别人晒完玉米,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到村里。秋收季节到了,自己家的农活忙完,他就到村口帮别人晒晒玉米,一天可收入四五十块钱。葛学贤说,孙子读大学欠下了很多债,自己老了,能帮着还多少是多少。

“知识能改变命运,他只要想上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他上。他明年就毕业了,如果他想读研究生,我还供他。”葛学贤说。

放弃打工守着孩子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村庄也是这样。该村的大学生多了,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对于不重视子女教育的村民形成了压力。时间一长,村里便形成了比学赶超、尊师重教的风气。

在如今这个打工成风的年代,葛寒寨村显得有些特殊。很多村民放弃外出打工,只为在家看孩子读书。

“你随便找一家问问,只要家里有孩子在上学的,父母肯定至少有一个在家。”10月27日上午,刘坤山说着走进了一个农家小院。41岁的王保花从屋里走出。“她就专门在家看孩子。”刘坤山说。

王保花说,她12岁的儿子还在读小学,为照顾孩子,丈夫外出打工,她就在家搞些养殖,做做农活。王保花养了1000多只肉鸡向外出售,她说,在家也一样能赚钱,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

在王保花家对面,戴玉红正在收拾家务,她6岁的女儿在村里的小学读一年级,虽然公公婆婆可以帮着照顾女儿,但她和丈夫还是选择在家。为补贴家用,丈夫就在镇上找点活干,而她则负责在家专职照看孩子。

“我不识字,就指望着孩子能多读点书,长大后有出息。”戴玉红说,作为父母,他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这样自己才不会有遗憾。

“村里也有一些家庭孩子多,同时上学供不起,就让学习好的念书,不好的出去打工。可就算出去一年挣10万元,也抵不上家里出个大学生。”刘坤山说,在村里,村民不比谁家挣钱多,孩子考上大学才是最光荣的事。

榜样的力量

■记者手记

两天的采访结束了,葛寒寨“状元村”的名号并非无迹可寻,一个普通的乡村“盛产”大学生,决非神话里的文曲星集体“下凡”。

2000年,20岁的葛飞成了“状元”,连当时的县委书记都为他庆功祝贺,显然这份荣耀点燃了全村人的梦想,“人家葛飞多有出息,你也要像他一样好好读书……”成了村民们教育孩子的典范。

榜样的力量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重视教育,在这个小村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风,谁家挣的钱多,谁家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是最令人称道和羡慕的。

从那以后,葛寒寨村每年都有学生从村子里考出去,村里一半的家庭都有大学生,一家两个大学生不是稀罕事。古人引以为荣的“五子登科”、“双莲并蒂”,在这里经常发生。

葛飞、葛幸、葛锦程……他们是村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考学榜样。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要致富先治愚”,村民认准了一个道理:没有学问就没有出路,挣钱再多也没用,人家照样看不起!

如今,葛寒寨村人就是以这样朴素的理念,培养着孩子们的未来,家的未来,村子的未来。

戴玉红不识字,孩子看书做作业时,她就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些家务。

新闻推荐

联合治超威慑大

本报讯(陈景路)蒙城县2011年联合治超3号行动取得明显效果,有力打击了超限运输违法行为。从11月1日至11月10日,蒙城县共出动执法巡查车辆70台次,参与...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蒙城有个“状元村” □记者 曾莹莹 丁静)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