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就是她的父亲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这是蒙城县光荣院里的一条宣传标语,也是护工张芝英最喜欢的标语。她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她始终把老人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幸福,把老人的快乐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老人们说,张芝英是他们贴心的好闺女。
“找张芝英吗?她去买米去了。”在蒙城县光荣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半个小时后,张芝英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回到了院里。
张芝英是蒙城县光荣院的一名护工,今年44岁,个头不高,戴着一副有些歪斜的近视镜。自1995年来到光荣院,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6个年头。为院里的老人们洗脸、洗脚、修剪指甲、端屎端尿,是她每天必须做的工作。因为是院里唯一一个会骑电动三轮车的人,所以她还担负着采购物品的任务。
“有时候买东西一天都跑好几趟,回来还得照顾老人,院里最累的就是她。”张芝英的一位同事说。
光荣院的老人都是男同志,张芝英顾不得羞臊,为老人擦身子,搀扶老人上厕所。有的老人在洗澡间不慎跌倒,她也会第一时间跑到浴室,帮他擦干身子,送回房间。老人房间的马桶堵了,她不顾脏,下手就掏。
张芝英说,在她眼里,这些老人都是她的父亲。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芝英说,有句话叫“老来小”,老人们有时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哄着、宠着,所以作为护工的张芝英不得不时刻关注着老人的思想情绪。
院里有位老人性情怪僻,每天故意躺在床上有意不让工作人员伺候,很多人拿老人没办法。张芝英主动承担服侍这位老人的工作。她每天给他开小灶、喂饭、拉家常、说笑话,不厌其烦,渐渐地,因为她的贴心照顾,老人的小脾气少了。
“他们有时候心里需要什么,但不愿意主动说,所以一发现有人情绪低落,我就专门找他们聊天,一般就能发现他们不开心的原因。”张芝英说。
而长久的照顾让老人们对她越来越依赖。“有些老人一会儿见不到她就喊‘闺女呢?\’”院长陈安祥说。
光荣院有个特殊的房间,叫“临终关怀室”,让每个弥留之际的老人都能在最后的时刻享受更多的温暖。而每个从这里离开的老人,都是由张芝英照顾,每天由她陪伴左右,给老人她能给的所有关爱。老人去世后,她白天夜晚像家人一样为老人守灵。
“她为老人所做的事情超过了老人的亲人。”陈安祥说。
“再苦再累也会坚持”
相对对光荣院老人的照顾,张芝英觉得她对自己的家庭亏欠很多。
张芝英的丈夫在少年时期意外被炸伤,不幸双目失明。婆婆有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东西。
因为家庭情况特殊,张芝英在伺候好院里老人的同时,还要照顾家里的丈夫和婆婆。每天早晨为家人做好早餐再急急忙忙来到光荣院,中午院里的老人吃上饭了,她还得赶着回家为丈夫和婆婆做饭。而除了回家做饭,其余时间她就一直守在院里。
张芝英的儿子目前读高三,因为没时间照顾儿子,不得不让他住校。让张芝英欣慰的是儿子很懂事,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从不埋怨母亲,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不会让母亲劳累。而每个周末看到儿子,张芝英仍然觉得很内疚。“家里就我一个有经济来源,我知道他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看到他瘦成那样子,我都心疼得掉泪。”张芝英说。
虽然很苦很累,但张芝英依旧坚持尽心照顾光荣院的那些老人。她说,她的父亲也是一名老革命,在战争中一只手被炸伤了。父亲每次见到她都会嘱咐她,要好好照顾他的这些战友们。“再苦再累我也会坚持,绝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张芝英说。
(记者 曾莹莹)
新闻推荐
时侠联参加谯城、蒙城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不断加快 农业现代化步伐
本报讯(记者 张珍)1月13日下午,市委副书记时侠联先后来到谯城区代表团和蒙城县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在谯城区代...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