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位七旬老人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
“您就是老于吧?”
我愣了——三十刚出头的我怎么落得了这个称呼?而且又是由他这样高龄的老人喊出。
“我从外地讨饭刚回到家,来给孙子志强缴学费的。这孩子命苦,从小就没了爹,现在娘也走了。就靠我供养。”老人一边诉说家境,一边从衣服的内兜里掏出钱包。
志强是我新接班级的学生。开学已半个多月,就差他的费用没缴了。看到他矜持寡言的性格,本想探个究竟的我是几次欲言又止。正在我左右为难之际,他的爷爷来到了办公室。志强的家境如此惨淡,我却全然不知,看这班主任咋当的!?
“大爷,现在国家已经不收学费了——收的那钱叫作业本费。20元钱就够了,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我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劝他把钱收下。我瞅了一眼老人掏出的带着体温的钱:有两张百元的、几张十元的,大多是零票。
大爷,是这样的。咱们国家早在五六年前就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之后,又减免了课本费。现在呀,每学期只收20元钱的作业本费。并且,还专门为农村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呢!您的家庭情况就可以办理这项生活补助。
听我这么一说,老人猛地站起来,上前一步,抓住了我的手,很是激动地说:“那感谢啦!我这次来,就是想让您多关照关照我的孙子。他可是我家唯一的希望啊。”
“听您这一说,我也不担心了。上学只要缴20元的作业本钱,我今后只要供应孩子吃饱饭就行了。吃饭也不用怎么担心:家中还有几亩地,村里又给我爷俩都办了低保。”
老人用力地抽了一口旱烟,又慢慢地吐出烟雾,说:“我儿子上中学那会儿,每学期要缴300多元学费呢。学校条件也不好,可赶不上现在啊。”
老人所说的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我也在读初中。
几排土砖混合而成的教室,笨重坚实的铁板双人课桌,泛着菜青色面庞的学生。水泥杆子上挂着的自制的篮球圈就是学校唯一的体育器材。
但能够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倒也换来了很多同龄人羡慕的目光。尽管家境不好,但全家还是省吃俭用地为我姐弟仨攒学费。正如一首小诗所说:“我的学费 / 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 / 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 / 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 / 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
因为学费开销大,我的父母也因此品尝到了别人的不解:“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现在好了,上学上得连猪油都吃不上了”、 “小学毕业识几个字就行了,还上初中?有啥用”……听到他们好意的劝,父母总是报以善意的笑。父母的坚持换来了我们姐弟仨今天更好的生活。
是呀,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日子都好起来了。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度也提高了。今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您老就不用担心您孙子了。上了大学,国家还提供免息助学贷款呢!
临别,老人一再紧握住我的手,言辞中更多的还是要给予他的孙子更好的关照。这时,我已明白老人唤我“老于”的良苦用心。
从老人远去的背影中,我看到了他步伐的坚定有力。这是国家重视“三农”、投入“三农”带来的实惠,这是民生工程给新时代鳏、寡、孤、独者带来的福音。
在物质文明充裕发展的今天,缺衣少粮的日子已成为一道渐渐远逝的风景。“学费”这一在特定生产力背景下的名词也将在不久之后退出历史舞台。义务教育的年限也将不断拉长,人民的文化程度势必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又将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崔伟)近期,蒙城县王集乡人大尊重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参加选举的意愿,为他们出具“选民资格证明”,参加当地的换届选举。现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