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蒙城新闻 > 正文

“好人”在亳州何以层出不穷 □本报记者 孟龙

来源:亳州新报 2012-02-03 17:22   https://www.yybnet.net/

自古亳州多壮士,如今处处见好人。

“编外警察”赵玉富面对罪犯正义凛然,“最美母亲”许张氏照顾病儿40年闪耀着母爱之光,英勇献身的夏氏父子其英雄事迹在辽东半岛广为传颂,平凡善良的张西军时时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刘伟民为民造福不断耕耘……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们肃然起敬,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事迹让我们为之动容,身边的这些好人是在一块什么样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呢?

“好人帮好人,好人有好报”,简短的赠报仪式让座谈会充满了关爱与温情。

事实上,亳州,是一片充满爱的底色的热土,亳州人的血脉中也从来就不缺少爱的基因。亳州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几千年的文脉传承培养了亳州人崇文尚德、争做好人的品质。

“精神,是凝固的物质元素、文化之素、历史元素、价值元素的精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长期的文化积淀。”从我们的城市精神谈到亳州市好人现象,亳州师专校长王正明如是说。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亳州,有着悠久的厚德传统。3700多年前,商汤于此建都。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桑林祈雨”和“网开三面”的故事就是商汤仁慈厚德的最好注脚。

利辛名人柳下惠坐怀而不乱,堪称为道德典范,至今让亳州人引以为豪。老子提倡“孔德”、“玄德”,即大德,又云“上善若水”,这是一种对“德行”的朴素践行,是一种高洁的天然品质,是一种道德的至高境界。

被称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说真话,做实事,讲究实效。他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以后,有人攻击他有“不逊之志”。凭其政治和军事实力,他完全可以产生“不逊之志”,以魏代汉,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他出于国家统一、安全的考虑,没有这样做。他信笔直书,把自己的心事毫不掩饰地倾吐出来:“设使国家无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来静,不可让位,至于邑上,不得而辞。”

亳州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浓郁的仁道文化熏陶下,那些优异的道德品质深蕴于普通百姓的心底。这些内在品质在正面的引导下,作出正面的发挥,就成了英雄、成了先进人物。所以说,亳州好人聚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亳州好人多,其实有根可寻

亳州好人多,源于良好氛围

“亳州好人层出不穷也跟政府大力推动不无关系。”市文联主席武子轩说,近些年来,亳州各级政府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城市精神的建设,并让其体现在一个个典型人物、中国好人身上。

2009年,“体现亳州3000多年历史文化传统和亳州现代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建设图景”的“亳州城市精神”,被浓缩为“厚德、务实、创新、奋进”,而这些主题词无一不饱含对人、对事、对家园的大爱,代表着助推文明城市创建的不竭动力。

2008年和2010年先后开展了亳州市第一届、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选树典型30人。自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市农村评选出“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近千户。先后开展两届“感动亳州”评选活动。全市基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挖掘道德典型的活动开展十分活跃,市检察院组织“孝老爱亲十大女检察官”评选,市民政局开展了三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市妇联牵头抓了“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等。各县区也不甘落后,蒙城县连续开展了三届“感动蒙城”人物评选,树立60位道德典型;涡阳县组织首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利辛县组织“精神文明十佳人物”评选;谯城区深入基层开展了三批“文明示范户”创评活动,共评出“文明示范户”160户。

这些群众身边典型的树立,使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好人”候选人库,为亳州市“中国好人”的推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为“好人辈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亳州市新闻媒体不断宣传好人典型,以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带动一个团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武子轩表示,目前亳州正跨入跨越崛起之机,经济在加速发展,此时各方面的典型人物辈出,正是这种形势的需要,更是老百姓在物质条件获得长足进步后的又一需求。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会受到当下环境的影响。亳州好人不断涌现,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身上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特征,他们就是亳州目前精神面貌的体现。

■期待

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好人

凡人善举,润物无声,“中国好人榜”频现亳州面孔。

“这说明亳州市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好人\’。”市文明办思想道德科科长张洪海说,“身边好人”的感染性可以净化市民心灵,“身边好人”的示范性正在引导着亳州市的社会风气,使全市上下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模范新风。

其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好人。

“当好人是一种光荣,当好人是一种追求,当好人是一种时尚,当好人是一种幸福,当好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荣辱观和价值取向,我们都可以成为好人。”在昨天的座谈会上,市文联副主席张凤海说。

但怎样才能成为好人,“身边好人”告诉我们答案。

“身边好人”,首先是一个深深爱着亳州这片土地的人;其次,他要深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同时,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家人和朋友的人,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能力所能及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关注家乡的发展。比如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的李志,他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村里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身边好人”最大的特点是大公。张洪涛用自己的积蓄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片光明;为家乡一次次做好事的闫龙泉;诚实守信、回馈乡民的周志华……

诚然,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好人,一个普通的称谓;好人,同时又是一个无价的荣誉。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个平凡的好人正手握中华传统美德的接力棒,在和谐社会的阳光下向前奔跑。

“爱心俱乐部”是中国亳州网的网友们发起的一个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次慰问贫困家庭、义务献血、清理街头“牛皮癣”等公益活动,每次都在网友们的积极参与下得到顺利进行。

助人为乐,善行无疆。我们看到,“爱心老人”刘汉章、市金铎公证处公证员王启发用自己平凡、朴实的善举,在完成自身塑造的同时,也给社会以最美丽的风景,赢得人们普遍的尊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2007年初,涡阳县至高公镇的30辆农班车一直免费接送身患尿毒症的涡阳县高公镇后徐寨村村民徐金杰。几年来,共计为因病致贫的徐金杰节约车费近万元。车主们共同用爱心温暖着徐金杰。

“女孩躺在地上多冷啊,给她用包把头垫起来吧!”“看看女孩头上淌着血,给她擦擦吧!”去年12月21日下午,市区魏武大道芍花王南100米处的人行道上,众人齐力相救路人的感人一幕再次出现:一位年轻女子倒在地上,头上鲜血直流,此时,围观的好心人纷纷提议。穿红衣服的男孩掏出身上的纸巾给女孩擦手上的血迹,围观的人群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一边拿起女孩的包垫在了她的头下方,还有人用纸小心地给女孩擦了擦头上和脸上的血迹。

“身边好人”其实是一群普通的市民,他们的特点是平凡,是一群平凡的人从事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汇成爱的长河,折射出文明的亮色。

愿我,愿你,愿更多的人,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起与道德模范同行。(本报记者  孟龙)

关注好人,媒体责无旁贷

去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大家在讨论那18个人冷漠的同时不禁疑问,国人的道德正在缺失吗?

事实上,冷漠并非当今社会道德的实质和主流。一些传播媒介在商业化运营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顾社会道义,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造成了一些个体案例的无限放大,影响了人们对我们国人道德的误判。

宣传主流道德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为营造社会的健康文明形态服务,这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任务。亳州晚报人认为: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无愧时代,无愧于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就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介入社会管理,坚定信仰,传播希望。这其中最重要的词,就是“责任”。

“谈惩说教不如顺势引导,作为媒体有责任做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并且一定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对此,亳州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德付向报社全体编采人员作出要求,必须独辟蹊径创新方式,以做大做强“真情温暖”来抵消“社会冷漠”,唤醒全社会网民良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从喂给儿子“人间最温暖一碗粥”的“最美母亲”许张氏,到照顾残障女儿三十年不离不弃的坚强母亲丁秀兰;从自己身患癌症却助人为乐的刘汉章,到被称为城市修补匠的张西军;从跳入冰冷河中连救四人的回乡探亲军人路飞龙,到屡次救人于危难却从不图回报的蒙城好大哥梅志强。还有,行程千万里为异乡老太找到家却始终不远透露姓名的热心亳州小伙,以及2月1日亳州晚报上刊登的“爱的呼唤创造奇迹”的好丈夫郭彬……

一大批新时期的道德典型经过发掘,登上了报纸显著位置,并经连续追踪报道,使他们的生动故事与崇高精神温暖了亳州大地、感动了亳州市民。

针对佛山小悦悦事件,涡阳一群爱心网友在去年11月份自发地组织了一次“爱心呼吁”活动,亳州晚报敏锐地发现这一信息,并迅速以《道德之乡拒绝冷漠路过》为题,在一版以通栏头条超粗黑标和大幅图片给予了重点报道。随后又以《网络人间爱的力量》为题,对参与组织活动的网友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一系列报道的出炉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群典型,满城春风。

一个城市要振兴,必须要先注入如此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为此,亳州晚报在2011年年终述评《这一年,我们这样走过》的文章中提出,正是这些好人,用赤诚忠心谱写奉献文章,用热诚善心书写人间大爱。正是有了他们,才让亳州崛起更加气势磅礴,才使亳州社会发展更显人性赤诚。(孟龙)

新闻推荐

王梅:照顾老人心里很快乐

王梅给老人端水喂药今年55岁的王梅在蒙城县老干部公寓做护理员已有4个年头了,4年来她用爱心为每一位老人服务,老人们都说,“不是儿女却比儿女还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好人”在亳州何以层出不穷 □本报记者 孟龙)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