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古树众多,几乎每一棵古树都有传说,有一段传奇故事。虽然很多都是当地百姓口头相传,真假难辨,有些甚至充满了神奇色彩。但这却代表着群众对古树的感情。记者把部分关于古树的传说记录整理出来,不是作为史料,只为唤起人们对古树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蒙城县常兴镇老李集原来有一棵千年古树,但已经离我们远去,1968年被一群红小兵以破四旧为名砍倒。树已逝去,但传说犹在,只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据当地村民回忆,老李集西北原有一座华祖庙,庙院内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树,由于没有人知道树种,当地人都叫它“鸿雁树”。此树与其他树木不同,它有几个奇特之处,其一,树叶叶脉是红色。若用圆锥或硬棒在上面写字,从正面不现字形,对着阳光斜视即可清晰现出红色字迹;其二,发芽早。每逢初春,其他树木还没发芽,它就枝繁叶茂了。其三,树叶生长变化无常。有时夏季树叶突然枯萎,到了秋季又重新发叶;有时伸向某方向的树叶枯萎,另一方向的则枝繁叶茂。其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树干潮湿即有阴雨,树干干燥即晴。故此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当地关于这棵树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唐朝罗成曾经过此地休息;宋朝女英雄刘金定下南唐时,经过此地拴过马。至于此树的来历,传说与“鸿雁捎书”有关。据说隋末,鸿雁捎书经过此地,落在院内休息,其粪便中的种子落地生出此树。后经和尚精心培育,长成了大树,故名“鸿雁树”。
可惜的是,十年动乱时此树惨遭劫难,被一群红小兵以破四旧为名,驱使木工数人,把树砍倒,砍时树流红汁。
宫女孙琅与十河朴树
谯城区十河镇的600年树龄的古朴树可谓是“树中寿星”。说起这棵朴树的故事,还得从明朝宫女孙琅说起。
孙琅是十河镇人,因容貌出众又知书达礼,二八年华被选入皇宫,侍奉皇子、皇姑,终生未嫁。暮年时,因思乡心切,从而向皇上表白了自己告老还乡的心愿。皇上念其一生操劳,特别恩准。孙琅在皇上面前哭诉:“奴婢终生未嫁,膝下无儿无女,死后无人添坟敬香。”皇上为了安慰她,说:“日后尔的坟墓将会不添自大,年年月月有人敬香叩拜。”
皇上的口谕那可是“金口玉言”啊!孙琅返乡数年后病故,葬于亳州城南30里(现在地名十河镇)。坟上长出了一棵朴树,树越长越大,覆盖了孙琅的坟墓。乡邻们视朴树为神木,每逢初一十五,就来焚香叩拜,祈求保佑平安,香火旺盛程度不亚于一座庙宇。
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钟爱孙琅,更爱朴树,明代时立了碑,清代续碑,纪念这一人一树。
另外,据长者讲述,这棵朴树还是棵“爱国”的灵性之树。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这棵老朴树被活活“气死了”,一年没有发芽长叶,第二年才长出了少量的枝叶,半死不活好几年。直到1946年,古树才恢复正常。当时的百姓们都说,“大榆树”(朴树)通人性、识国情。
蒙城县立仓镇陆瓦房村有一个约百年的古柏树群,数量约1100棵。据说这个树林大约栽植于清末民初,是清末蒙城籍“将军”陆建章的墓地,整个墓地为松林覆盖,林木有刺松和侧柏,郁郁葱葱,荫翳蔽日,当地村民称之为“黑松林”。
据史料记载,陆建章(1862—1918年)字朗斋,蒙城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官、右路备补军统领,后改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在任期间,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及广大群众,被称为“陆屠户”。1918年,陆建章策动冯玉祥等反对段祺瑞对南方用兵,同年6月14日,被诱杀于天津中州会馆。
陆建章人虽狠了点,但却慧眼识人。他老婆刘氏有一个侄女,叫刘德贞,由他抚养长大。看到安徽老乡冯玉祥一表人才,就做主把刘德贞许配给了冯玉祥。这样一来,冯玉祥便成了陆建章的内侄婿。因为陆将军的提拔和佑护,才有了后来的冯玉祥,有了后来的宋哲元,有了后来叱咤风云的西北军。据不完全统计,从西北军走出的少将、师长以上的蒙城籍将军多达十几个。
陆建章死后,葬于老家立仓镇陆瓦房村。他的后人在墓地旁种下了一大片松柏,也就是如今的这个古柏树群。由于数量众多,每到晚上,阴风阵阵,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黑松林”——颇有些阴森之感,一如他们的主人陆建章。
陆将军与黑松林
移村银杏树的传说
位于蒙城县城以东20公里的移村,共有两株银杏树,树龄约千年。北面的一株,树高约23米,主干5.8米,胸围7.5米,冠幅30.5米,占地1300平方米。
据传,一对恋人因抗拒封建婚姻在这里双双殉情,死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合葬一齐,但未能如愿。数年后,两座相距半里地的坟茔上各长出了一棵银杏树,天长日久,越长越大,渐渐地枝理相连,恰似恋人相互依偎的身影。
其中的一棵银杏树曾被雷击过,结果有一粗枝被击断,另有一粗枝被烧枯。如今,仍然能够看到那雷击的痕迹。据说,当初这棵银杏树遭雷击时,有人看见另外一棵银杏树往东南伸的一个粗枝上,坐着一个女子,白鞋、白衣、白头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人在烈火中涅槃,前俯后合,哭得很伤心。这个传说是美丽的,它寄托着人们希望夫妻恩爱、患难与共的思想与情操。
如今,南面的一株已经毁于1976年秋,据说是因为孩童在根部穴洞内烧毛豆引起内燃,无法扑救,燃烧长达5天。
关于这两棵古树来历,还流传着两句话:“朱洪武起初,大树两棵。”这就是说,早在六百多年以前的明朝初年,这两棵白果树就已经是“大树”了。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隋朝宰相伍建章的封地,其子伍元昭镇守南阳时,在这里修建了“伍家花园”,并栽种下两株银杏。后来因为伍家被杨广满门抄斩,伍姓人家悉数逃亡,汉中白马村等地外姓移民于此,故得“移村”之名。
李自成的拴马树
谯城区牛集镇李营村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枣树,据当地百姓说,闯王李自成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还吃过树上的枣子。
据说,明朝末年,在一次战斗中,李自成一只眼睛被官兵射瞎。兵败后,他率领残部来到了这个李营村(当时叫李寨,因李自成将兵驻扎该村,该村因此更名为李营)。李自成发现,这个村子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更主要的是,这个村是李姓祖居之地,便认为天下李姓是一家,放心地将部队驻扎在这里,自己则住进了一户农家,并将马拴在了院中间的一棵枣树上。
主人见闯王受伤,便将枣树上结的枣子熬成茶,给闯王补身子。李自成伤愈后,认为是这棵枣树救了他,承诺一旦得了天下,将封这棵枣树为“功勋树”。可惜后来李自成江山还没有坐稳,就被清军赶下了御座,当初的诺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据《明史》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李自成在率军攻打开封时,被射瞎一只眼。兵败后开始向陈州(今淮阳)、归德(今商丘)、亳州一带用兵。另外,《亳州志》也记载:“崇祯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李自成起义军二克亳州城,杀知州何燮。”由此可见,这个传说故事与史料不谋而合,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3月12日,蒙城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县水运开展调研,查看了涡河三桥至双涧大桥航段,沿途听取了交通、海事部门对全县水运现状,特别是渡运安全、三桥监管、通...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